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神奇的“无形之手”
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这个四千精神是义乌人祖传下来的经商法宝,它源于鸡毛换糖的摇拨浪鼓生涯,可以说是义乌人经商成功的精神精髓。

    与众多初次到义乌的人一样,开始我同样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最大的一个商品交易市场,它既不在北京,又不在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而却在义乌这么个穷贫偏远的小城市?现在我才明白,这既是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在此实践得好,其二是义乌人的独特经商之道所决定的,也就可以这么说,除了义乌人之外很难有第二个地方能与它竞争。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还没有多少时间,尤其是我们的商品信息与流通渠道十分不健全的国度,特别是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人民的生活及生产资料都赖于单一渠道的供给,横向的流通渠道几乎是零。在这情况特定的机制下,当我们一0始发市场经济的快车时,就会发现其不健全和不畅通的轨道常常会严重地阻碍我们的进程。而义乌人则在此时此刻充分发挥了他们独有的优势,这就是他们用双脚踏出的信息与商品流通的渠道。最初的义乌市场,基本上仍然是鸡毛换糖的延伸而已。但绝不要小看了这种延伸,正是这种像蚂蚁搬骨头式的延伸功能,使得义乌在得到政策允许大办市场时,它所释放出的巨能变得就像原子能,就像原子能所产生的裂变。当成千上万拨浪鼓手开始是用货郎担将各地所产、所剩的商品源源不断往回担,如同蚂蚁搬骨头一般往回拉;之后货郎担已经无法满足日趋潮涨的需求时,他们就改用车拉、船装甚至飞机代托等办法再一次次地将全国各地的那些紧俏货物又像蚂蚁般地搬回家乡……而就在此时此刻,他们的家乡义乌便成了万千货物的集结地,这些货物都是些百姓日用的紧缺用品,当然很快就有人买,有人批走了!这你一运,我一卖,他再一批发,物品流通便越走越快,使得在外的成千上万跑货者一此时拨浪鼓手的身份已经成了采购员,但由于他们的本质没有改变,肯吃苦,舍得赚小利,所以从不怕别人抢自己生意,也不怕别人与之竞争,相反他们十分的愿意这种激烈的在相互竞争中练就自己更过硬的从商本领。在八十年代时,我们国家的交通行业远不能适应物品流通需要,很多地方连车都不通,或者只有一两趟班车。有个义乌人对我说,他在一次外出采购货物时,不说没座位,就是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找不到,为了保证把货物运回家,那次他整整在火车上睡了一个星期卧铺一就是把身子横卧着钻在座位底下。有谁设想一下那种不能抬头、不能直腰,连尿都不能的滋味是怎样一种生活体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该载人世界吉尼斯纪录。其实义乌人今天所呈现在国人面前的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在初期他们的无数人用近似同样的吃苦耐劳精神,像蚂蚁搬骨头般一点一滴地积垒起来的。

    全国各地的小商品就这样神奇地跑到了义乌,这种巨大的流人过程在同时间又向外传递着一个信息:义乌有各种你想要但别的地方没有或者价格不如义乌便宜的货物。于是无数经商者就跑到了义乌来,他们兴高采烈地搬走他们想要的货物与商品。而在这同时,义乌人再一次发现了什么东西是别人最喜欢的,什么东西是最能赚钱的,于是又形成了新一轮的采购,蚂蚁搬家式的采购再一次从各地运回义乌。这过程时,聪明一些的人就采取不来回跑了,而是常驻某一地,专门通过调拨来及时运回义乌方面所需要的商品;再有髙明者在为向义乌运回货物时,又从义乌市场运送常驻地的紧缺品,如此坐地一方,来回赚钱,不亦乐乎。更有高明者,他完全靠义乌市场上或者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根本不经义乌市场,直接从有货的某地调拨至缺货的某地,如此天马行空,嫌的钱便更多了!但不管哪种形式,源头始终在义乌,因为操纵整个市场和流通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家日记简介 >国家日记目录 > 第三章 神奇的“无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