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8篇 天堂之水
,受灾农田103万亩。1984年,5至9月全市平均降雨703毫米,比常年多15%左右。6月13日全市普遍降雨,沿太湖地区暴雨集中,最大日降雨超过200毫米。吴县光福机场两小时半降雨287毫米,瞬间山洪暴发,灾情遍及10个乡。当年受灾农田155万亩以上。1985年,强台风将吴江、吴县的五个乡十一个村的大量树木和所有电线杆都无情摧毁。暴雨过后太湖水位迅速上涨,西山岛水位上涨了74厘米。这一年受灾农田达到106万亩。直到1990年,大水冲毁堤防924处,近30公里,倒塌房屋4487间,沉船116条,住宅受淹10924间,受淹单位360个。受灾农田近百万亩。

    太湖治理

    明代大儒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是苏州昆山人。此人博览群书,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均有很深研究。他的治学主张是“经世致用”,他把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具体事物当成考据的主要对象。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一著作中指出:“太湖延袤五百里,雄跨苏、常、湖三郡,全吴巨浸,无大于此。论水利则三郡田赋丰歉系焉,论兵防则三郡封疆安危系焉。全吴利害,亦无大于此。”顾炎武的观点显然是十分正确的。苏州是太湖洪水下泄归海的必经廊道,太湖又是苏州供水的可靠源泉。古往今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太湖上游的来水量,下游的去水量,以及太湖本身的容蓄量,三者平衡则水旱无虞,三者失衡则水旱肆虐。所以苏州的河网水系基本是以太湖为枢纽,受太湖水的制约。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嗨唷太湖美呀太湖美。”太湖古称震泽,亦称笠泽,湖面长68公里,平均宽35.7公里,总面积2338平方公里。唐伯虎曾有“太湖三万六千顷,渺渺茫茫浸天影”的诗句,极言太湖的浩淼广阔。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天然调蓄水库,总容蓄量达到90亿立方米。全湖平均水深2.12米,最大水深3.33米。湖中岛屿很多,史载“中有山七十二座”。据1960年调查资料,共有山48座。其中西山岛为最大。伸入湖中较大的半岛有6个,其中4个在苏州市境内,分别是洞庭东山、冲山、上山和渔洋山半岛。洞庭东山半岛最大,原是屹立于湖中的一个岛屿,由于泥沙淤积而成为半岛,距今仅百余年历史。洞庭东山半岛形成之后,将太湖分割为西太湖和东太湖。东太湖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占太湖总面积的六成强,湖底较高,水深一般在一米左右,泥沙年淤积3毫米。

    太湖之源分南、西两路。南路为浙北天目山区的苕溪水系,西路为湖西宜溧山区的南溪水系。另外,汛期长江水位高涨时,在通江河港无闸控制的情况下,也有部分江水倒灌进来。

    太湖的出水口主要分布于东太湖的东岸,一部分出自西太湖北部。太湖东岸,古称“一片白水”。秦汉时期,开挖苏州以南的苏嘉运河;唐宋年间又修建“吴江塘路”,从而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湖界。塘路东西两侧逐步被开发成为低洼圩区。在西侧的围滩造田过程中,古人在沿湖疏导了许多出水溇港,时称“震泽72溇港”和“吴江18港”。据明代文献记载,有大小出湖溇港140余条。据《苏州水利志》,1952年查勘时,太湖仍有出水溇港90条,其中能起宣泄作用的为鲇鱼口、胥口港、沙墩港、瓜泾口、吴家港、杨港湾、太浦港等十数条。这些出水港都在吴江和吴县境内,既是洪水入侵的门户,也是水源供给的窗口。此外,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环太湖北、东、南三面而过,两岸河港很多,北通长江,南连太湖,在水利上起到江湖吞吐转输的作用。

    太湖出水东泄入江归海的通道,因地理变迁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8篇 天堂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