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
请苏联专家帮助对初步设计的方案作技术鉴定。苏联方面派出25名专家,用了三个月时间,提出了鉴定结论和意见。

    关于苏联人对这座大桥的贡献,有许多传闻,甚至认为这座大桥的外观也是俄式的,其实这有许多误解。但苏联专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此桥的贡献,有目共睹,已经刻在了蛇山的纪念碑上。在开工的前一年,即1954年,苏联派出了28人的专家组抵汉。1955年9月1日,举世瞩目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拉开了壮观的帷幕。但是中国人的尊严和智慧都是重要的,这座大桥无论从设计到施工,全是由中国人完成的,而且材料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

    在桥身设计和美术设计上,全国征集了许多方案,由著名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二、三等奖若干,呈送至政务院,挂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一下子看中了只入选三等奖的唐寰澄的作品,这便是如今的长江大桥。这证明周总理独具慧眼。唐寰澄后来谈到,认为周总理之所以青睐他的设计,是因为他的设计充分尊重了桥梁施工的技术要求,在主桥和引桥的过渡上充分考虑到了美学原理,两者过渡自然、流畅、协调,并且用了中国式的阁楼。大桥两侧的雕花栏杆,具有相当的传统和古朴意味,内容多取材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这些吉祥的故事,谁看谁喜欢。

    笔者曾无数次经过大桥,无数次对这些雕花铁栏杆端视,百看不厌。就像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众多的细节一样,这些雕花的栏杆就是它独特的细节。而现代建造的大桥远看美则美矣,但近看却没什么动人心弦之处。这座大桥就像是一件优雅的古董,有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蕴含。琼楼玉宇般的桥头堡,更是让我们进入到梦幻和神话中去,好像徜徉在历史的长廊,让人流连忘返细细品咂。

    还有雕花栏杆的色彩。它没有用大红大绿,用的是银灰色,这有什么讲究呢?

    1957年9月6日的傍晚,关心长江大桥建设的毛泽东又来到了武汉,来到了尚未通车的大桥上。他身着中山装,脚蹬布鞋,是从汉阳龟山的桥头堡上桥的。

    脚下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即将竣工通车的长江大桥,犹如一柄利剑直向对岸插去。他难以掩饰心中的欣喜,一路行走,一路欣赏。当快到武昌的桥头堡时,他突然停下脚步,手扶栏杆向远处眺望,不禁喃喃道:“灯火辉煌,灯火辉煌……”

    在桥头堡处,毛泽东提出要到下面去看看。陪同人员告诉他,楼梯内尚未安电灯,他这才说:“那只有等以后了。”他站在那里,突然问大桥局负责人:

    “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可以修了吗?”毛泽东的思维从来就是跳跃的。

    这时大桥局副局长杨在田想想回答:“可以修了。”

    “真的可以修了吗?”毛泽东又追问了一句。

    “确实可以修了!”杨在田肯定地提高嗓音,充满信心地回答。

    毛泽东笑了。

    这个傍晚,他看到大桥栏杆上漆着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花花绿绿,便问何故。大桥局负责人赶忙解释:这是栏杆的备选色,让武汉人民来挑选,看到底用什么颜色好。

    毛泽东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笑着称赞道:“你们这就是走群众路线嘛。”大家趁机便向毛泽东请教,哪一种颜色好。毛泽东颔首笑着,指指蓝天,又指指江水,并无一字。大家马上明白了:大桥在水天之间,水天一色,和谐一体。后来,桥栏杆就漆定为银灰色,50多年来未改变过,沿用至今。此色不张扬,朴素内敛,但与长江和天空,与龟蛇二山是如此协调。这也是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为大桥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