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
高度差,终获成功。

    现在我们从外观和材质上就看到七号墩与众不同,它是薄壁的钢筋混凝土轻型格式结构,为了减轻页岩上的基础重量。其自重比其他桥墩减少了880吨。

    一号桥墩浮出水面是1956年2月22日,这标志着架梁工作可以向江心推进。大桥的钢梁是山海关桥梁厂和沈阳桥梁厂共同制造的,而不是传说中从苏联运来的。山海关厂负责三分之二,沈阳厂负责三分之一。山海关厂是我国一个最老的桥梁厂,自1893年建厂就从来没见过和造过这么巨大的钢梁。但他们有雄心,早在1951年北京召开第二次武汉长江大桥会议的时候,厂方代表方璜就向国家庄严表示,一定要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1955年5月,山海关厂正式造梁,次年3月完成第一批杆件,在工厂试拼成功,然后陆续运抵武汉。5月,汉阳正式开始架梁,钢铁睡美人的身姿慢慢显现,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架梁的方法是:从岸上引桥的铁路面上,架平衡梁,再向江中伸臂而去,慢慢延伸。为此,在龟山桥台和一号墩之间,又筑了一个临时架梁墩,桥建成后才炸掉。

    桥梁一个一个地在墩与墩之间出现,桥的雏形也就初现了。而水面的作业也慢慢变少了,施工架拆除了,钢梁上可以行走和开施工车了。

    此时,两岸引桥和跨线桥也同时开工。何谓跨线桥?原有的过江铁路不用了,新的铁路线要穿过的三镇城区道路,必须有一系列的桥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配套工程同样是浩大的,牵涉到许多拆迁任务。其联络线最重要的除汉水公路和铁路两座较大的桥外,共有10座跨线桥,横越武汉全市高空而过。武昌有武珞路桥、粤汉铁路跨线桥、中山路桥、武昌路桥、解放路公路桥和铁路桥,汉阳有月湖正街桥,汉口为张公堤桥和仁寿路桥、汉正街桥。

    翌年的5月4日,钢梁在六号桥墩合龙。合龙,就是吊上最后一根杆件。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合龙仪式。由铁道部滕代远部长和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武汉市委书记李尔重及专家们参加。彭敏局长宣布吊装最后一根杆件,国歌在长江上响起,在吊机上的长长的鞭炮炸响。杆件放下,一桥处杨海峰处长和二桥处总工程师王同熙,一桥处总工程师赵燧章和二桥处副总工程师殷万寿,冲过施工分界线,互相紧紧拥抱在一起,场面分外喜悦和感人。

    合龙后的7月和9月,国务院组成了以王世泰为首的大桥验收委员会进行了初验和复验,认为大桥稳定性高,冲击系数低,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钢梁合龙,通车在即,清扫工地,绿化护坡,吸引了武汉数十万群众来此进行义务劳动。那时的武汉,人人争为大桥作贡献。在引桥建设期间,还出现另一壮观的场面:大人小孩搬来了自家房前屋后的好石板,捐给大桥铺路。最感人的例子是,一个叫李昌的76岁老人,来到大桥工地,要求安排他义务劳动。大桥局的同志看他年龄委实太大,就婉拒了他的好意,哪知老人不依不饶,非要留下劳动不可。三番五次,还是被拒之门外,无奈老人竟向滕代远部长写了一封“申诉告状”信。

    1957年10月13日,国家建委组织的国家验收交接委员会在汉阳桥台大厅办理交接验收手续。当时已有12个国家216名记者云集武汉,在即将通车的时刻,向全国全世界发布消息。

    历史将记下这一刻:1957年10月15日11时23分,第一列火车跃上了长江,拉响了汽笛,由汉阳驶向武昌。于是京广线成为了铁一般的现实。桥上,12条龙灯、10只狮子、10条彩莲船开路,浩浩荡荡的车队从汉阳向武昌进发。汉阳桥头还举行了千人音乐会。

    关于这一天的庆典,1957年10月16日的《长江日报》是这样报道的:

    武汉长江大桥昨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