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7篇 遍地明珠
炒出来是最好的绿色食品,时至今日都是席上珍品;茴藤长到两丈左右长时,就是茴熟的季节,茴藤是要割下来做用场的,这是最好的猪饲料,将茴藤扎成把,挂在梁上风干,这是农家无一例外的风景。关于茴的好处,平江有民谚赞美它:

    因为没有白米饭吃,那时候山里人非常自卑,有白米饭吃的人看不起没饭吃的人,挖苦山里人连放屁都是茴臭味,口里的气味也是茴臭味。山外体面的姑娘是不会嫁到山里去的,怕吃茴,也怕夫君口里的茴臭味。

    三、与火有关的困惑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靠山吃山的山里人,已经很难享受绿色给他们提供的财富了。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尚只有四万万同胞,而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中国人口就猛增到十多亿,其中有八九亿农村人口。这么一个庞大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吃着熟食的群体,有一半以上还不知电和煤是什么东西,全部靠上山砍柴来煮饭、取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湘北革命老区平江县一个小山冲里。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三省中国共产党的首脑机关就设在平江县的深山老林里。这里的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成为了天然屏障,掩护着一批又一批革命战士。据我的长辈们讲,我家的房前屋后,是成片成片的几个人都抱不尽的参天大树,依赖着这些林木,我们这个小山冲,亦曾作过杰出的贡献,很好地保护过共产党的游击队。因林丰水盛,我的老家还常有虎豹出没。在我出生后不久,村里的民兵全体出动,去围猎过一只游历至此的老虎。但在我懂事后的印象中,长辈们动情的描述,在我听来如天方夜谭,我既看不到参天古树,也看不到奇花异草。

    和所有的乡间孩子一样,我才十二三岁,我那尚显稚嫩的肩膀便能够挑得动几十斤东西了,一旦这个肩膀能派上用场了,我便和与我差不多的同龄人一样,使用肩膀最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上山砍柴!用大人们的话说,砍柴就叫做“养灶”。大人们都要出集体工,这“养灶”的活便交给妇女和我们这些孩子了。

    在那个约定俗成的时候,在我屋后的进山路上,便响起了砍柴刀敲着扦担的声音,那是在纠集队伍上山砍柴的信号。喜欢群居的乡邻,也喜欢群体性的劳动。古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这个火焰,这个力量,大凡指的是群体性劳动的热闹。这种热闹对于一个体力劳动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许多艰辛便可在热闹中化解了。我们这支上山砍柴的队伍,往往能集结到二三十个人,甚至五六十个人。几十把锋利的砍刀,一旦伸进山坡上的柴草中,就如一群贪吃的毛虫,一会工夫,便可将一片柴草啃食得干干净净。几天工夫,便可将一个山坡啃食得干干净净。一个月工夫,便可将一个山头啃食得干干净净。人们不但要啃光苗木,还要把树蔸也挖出来烧成灰……就这样,我们只需花几年工夫,便把我们房前屋后的如我们的长辈们所言中的茂密丛林给啃光了。一片丛林长十年还只有一个多人高,放到众乡亲的柴灶里只需几分钟便成了灰烬。当我们的山坡变成黄土地后,我们的队伍便敲响着扦担向更高的山地和林子进发,这些繁殖极快的一天也离不开熟食的“毛虫”,生存的现实迫使他们会无休无止地向山野丛林进发,吞食森林,索取火焰,养育自己。几个屋场便可凑齐这样一支队伍。一个村庄便拥有几支这样的队伍。一个乡镇将有几十支这样的队伍。

    我的垂垂老矣的长辈们看着这么庞大的砍柴队伍挥汗如雨像毛虫一样蚕食着绿色时,最终发出的感慨,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缅怀过去烧柴的便利。他们说就在我家后面的竹园子和再后一点的小山头上,随便出去捡一些枯枝败叶,便可将烧的问题轻而易举地给解决了,哪像如今搞烧的这么艰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7篇 遍地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