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


    珠江沿岸并没有天然的湖泊用以调节洪水,所以康有为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中国宜用治尼罗河法以治水书》中就提出要参考英国人帮助埃及治理尼罗河的经验,来治理珠江水患。南海人康有为,光绪进士,1888【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以图中国之富强;1895年组织1300余赴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后又促进“百日维新”。早期他是以民族、国家为念的。所以对关系千家万户的治水问题,他是用心的。

    尼罗河全长6670公里,上游有维多利亚湖、蒙博托湖等调节,水量变化不大;中下游常常泛滥,淤积巨量沃土,到地中海出口处形成典型的三角洲,为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康有为说:“中国宜用英人为埃及治尼罗河之法以治水。其治水之法,上游自旧京谷士浑而中京录士下至开罗,数千里间皆设水塘以水闸,沿河设测候所,若当雨少天旱,则酌泄水塘,以灌农田;至大水暴来,淫霖连日,则全开上游数千里水塘以受之。”“今粤之被灾甚矣,只在上游多开水塘、水闸,设测候所而已。”

    这种将防洪、蓄水、灌溉等结合而多筑塘库的主张,1914年成立的广东治河处,在初期是不赞成的。《广东水患问题》一文就说:“欲于本省各江流域中建蓄水池以为低地防潦之用,殊难望其有效。诚以如西江下游一带,如非将广大之农作地段占用,将无地供水池之用。峡上各江及其支流之流域地,类多狭窄而陡斜,欲建容量合宜之蓄水池殊不可能。”

    《西江实测报告》也认为:“就吾人所知,西江一带并无天然大湖,各大支流如右江、红水河及柳江等,其所经之地大都为种植之区,而城市村落星罗棋布于其间,当不合建筑水池之用。”认为要降低洪水水位若干,“价值必甚昂巨”。《北江测量预算》报告也说:“飞来峡下,苟不侵占乡民权利,淹没大段膏腴田亩,实无地可施建筑。峡上之地虽较硗瘠,而是处干流及其支河流域,类比狭窄陡峻,欲于其间建筑容量呈用之地,而戛戛其难也。”防洪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

    后来,珠江水利局的观点有了改变,并认为滃江流域可考虑选址为筑库之地。滃江在英德之东,在英德汇入北江。1941年又有人持同样观点:“拦河水库,难觅适当山谷为建筑地址,而费用巨大,不能纯为防潦而设,查滃江有充分水头及流量,可发电力,若在黄岗建一堤坝,则其上游河道可变为一狭长之蓄水库,收拦河发电之功。”这样,思路更加明确了,不是单一地纯为防洪,那样防洪成本太高,要综合治理,即将防洪、发电捆绑到一起,建筑水库也就现实得多。1946年《珠江治本计划草案》中更指出“珠江防洪诸多条件困难,而蓄洪一途势所不免”,又指出西江上游南盘江泸西、北盘江关岭、红水河的天峨、北江的滃江一带,“地广人稀,山岭环抱,若能权衡利害,虚盈挹注,当可控制洪源。”

    随着广泛争议,意见趋于统一成熟。

    可是,那个时代,政治浑浊,经济凋敝,技术落后,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无法实现。解放之前,我们看到珠江流域有一个大中型水库建成了吗?看到洪水真正受到控制吗?

    解放之后,西江流域才建起了众多防洪、发电、航运综合治理的大中型水库,真正到了安澜年代。下文还要说到,此处暂略。

    关于加高堤围之议——

    洪水来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加高堤围抵御洪水,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珠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带,田亩均是历代人们筑堤围垦而来,在小农经济年代,围基纵纵横横,围堰星罗棋布,面积不大,各行其政。本来洪水来时需“宽其河身,畅其流行”,但是长期以来的围垦筑坝,与水争地,水道愈垦愈窄愈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