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第三,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筑秦堤2公里至今大湾陡处,形成渠道。这段开山工程虽不如开飞来石和下面所列开太史庙山那样艰巨,工程量那样集中,但战线很长,左面是山,右面还要修堤,在技术上要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秦堤绵亘3公里,是渠水的依托,如有溃漏,将导致全工程的败亡。特别是南陡至粟家桥一段,堤较高,所受外力大且复杂,稳定性和牢固性都要保证。

    第四,打开分水岭太史庙山。这是全渠工程量最集中的一处,起自大湾陡,至始安水口。其中,大湾陡至祖湾陡以下为开山,祖湾陡下到始安水口为平地掘沟,开山部分约长400米,开挖深度有15米以上,断面呈V字形,石质虽不如飞来石处的坚硬,但工程量相当可观,在两千多年前,这样的工程就是十分宏伟了。

    第五,浚深漓江上源的有关河道。灵渠自始安水口以下就是漓江水系的天然河道了。开渠之前,这些河道可以季节性或终年通水,但距离通航标准还有差距。从现状看,入渠前的始安水是一条宽不及一米,流量微小的河道,欲使之通航,浚深扩宽的工程量很大。到清水河口后天然流量虽增大许多,但局部整修还是需要的。在这项工程中,以霞云陡上下最难,至今渠底石凸凹不平,岩石完整坚硬,当年的扩挖是何等艰巨,据历史记载,这段渠道的整治一直在进行着。

    第六,开挖北渠。有上述五项工程,南渠基本就绪,但没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北渠,不但不能通航,也不能通水。北渠虽没有南渠那样多的建筑物和土石方工程量,但渠线的选择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灵渠开通时,北渠不一定有后来那样面貌,但没有与南渠相适应的形制也是不可能的。

    第七,有相应的测量技术。灵渠蜿蜒30余公里,导江开山,使渠道能够通流并达到通船要求,没有相应的较高的测量技术显然是不行的。同时代的都江堰、郑国渠和关中漕渠这些著名的大型工程的出现,都证明这一点。可惜没有留下具体资料。前几年,在大小天平的交点挖出带榫口的石柱一件,柱底面有磨脐形的构造与石制基座相连,可以转动。基石是一块加工过的岩石,人工箭头形尖角大致指向北方。据有关人士研究,这个石柱可能是水准测量支架,上面有缺口可放水准仪器。下面的穿透榫口为转动时穿杠杆所用,其具体功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秦代开渠上述工程与相应的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由它所体现的工程技术水平,反映了秦代的科学水平。

    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最早记载了马援修灵渠的事情。文中写道:“全义县,漓湘二水分流处,相传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节,节斗门以驻其势。”

    马援,字文渊,东汉“光武中兴”时期的著名将领。马援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应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这两个成语都是他创造的。他又是一个极有眼光的人,第一次见刘秀,就很敬佩,说:“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马援深娴韬略,很得光武帝刘秀的重用。

    马援修灵渠与史禄修灵渠动机相同,都是出于军事动机,为军事行动提供交通方便。公元40年,交趾徵侧与徵贰姐妹起兵叛汉,占领了岭南65座城市,徵侧自立为王。公元41年,汉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灵渠是马援进入岭南的必经之路。诸多文献记载马援在用兵交趾期间修缮了灵渠。除上面《桂林风土记》引文外,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也有关于马援修灵渠的记述:“汉命马援征徵侧而继疏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李渤传》对马援修灵渠也有记述:“世言秦命史禄伐粤,凿为渠。马援讨徵侧,复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