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外代答》对史禄开凿灵渠的工程技术有更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并高度评价了史禄本人:“湘水之源,本北出湖南;融江,本南入广西。其间地势最高者,静江府之兴安县也。昔始皇帝南戍五岭,史禄于湘源上流漓水一派凿渠,逾兴安而南注于融,以便于运饷。盖北水南流,北舟逾岭,可以为难矣。禄之凿渠也,于上流砂碛中叠石作铧嘴,锐其前,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渠,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绕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曰湘曰漓,往往行人于此销魂。自铧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猛势,故堤不坏,而渠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渠水铙迤兴安县,民田赖之。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尝观禄之遗迹,窃叹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万世之下乃赖之。岂唯始皇,禄亦人杰矣,因名曰灵渠。”

    明代欧大任的《百粤先贤志》中专门有《史禄传》,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史禄的来历和凿渠后去向有所交代:“史禄,其先越人,赘婿咸阳。禄仕秦,以史监郡,时始皇帝伐百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遣禄转饷,凿渠而通粮道。禄乃自阳山道取水源,以湘水北流入于楚,融江为牂牁下流,南入于海,转饷为劳。乃量为矶以激水,于沙磕中垒石作铧,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里,置陡门三十有六。舟入一陡,则闸一陡,使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通舟楫,又利灌田,号为灵渠。于是杀西瓯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夜攻杀睢。秦乃发适戍以备之。禄留揭岭,长子孙,揭阳令定,其后也。”

    清代梁奇通《创建秦监郡史公祠记》将史禄开凿灵渠提高到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的境界进行了高度评价:“监郡史公禄凿城台山,激湘水西流与漓江合,又穿太史庙山,引流与融江会。于是湘漓合而南北通,融江之名隐矣。厥后马伏波、李给谏、鱼防御、李提点,或导淤疏塞,或筑铧建堤,或高陡易石,或测水盈缩而立天平。历代以来,修治不一,岂无才智之士,类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公固人杰也哉。且水流下,性也。激东流而转之西行,引漓江涓涓之泉,合湘融浩浩荡荡之势,通舟航而沃阡陌,千百年沧桑犹或变更,独灵渠至今利济无穷,水固莫灵于此渠也!溯监郡之智力卓越千古,直可缵大禹之绪而成补天之功矣。”

    上述文字确认了如下事实:第一,灵渠为史禄所开凿;第二,灵渠的选址、拦河、引水、通航等系统工程皆由史禄所为,后世修渠之士悉遵其成规;第三,史禄凿渠成功地解决了秦军转饷问题,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著有《灵渠工程史述略》一书,从水利工程专业的角度,认为史禄开凿灵渠至少做了如下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技术保障:

    第一,修建拦断湘江的大坝,即后来的大小天平。因为湘江分水处低于连接渠道另一端的始安水入口,不筑坝拦水,就不可能引水入渠,也就无法沟通二江。灵渠是我国最早的有坝取水工程之一,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

    第二,打开了飞来石附近的岩埂阻隔。湘江水位被拦河坝壅高,欲引向漓江,飞来石附近的岩埂像大屏风一样地挡住引水口门,必须打开才能通渠。这一段为石灰岩,有些部分岩石还比较坚硬,现在的飞来石应为开凿后右岸的残留部分,渠底依然可见突起的岩石,滔滔渠水已流淌了两千年,至今这些岩石仍旧棱角突出。在遥远的古代,工具简陋,没有炸药等现代器材,完成这一工程是十分不易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