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二种则是负责激水转动筒车的任务,通过筒车引水灌溉。

    据《兴安县志》,1990年,灵渠的灌溉面积达40328亩。

    灵渠系统工程的全部完成,也就意味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实现了安全顺利的通航。

    2200多年前秦始皇50万大军的粮草,就是从长江进入湘江,从湘江逆水进入兴安灵渠的北渠,沿大天平绕过铧嘴这一“人”字头,沿小天平顺水南渠,然后一路顺水进入漓江、西江、珠江,最后统一岭南。广西、广东、福建广袤的土地,从此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五彩缤纷的百越文化,成为兼收并蓄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是,这个“人”字大坝犹如一个象征,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人类“巧夺天工”的一个重要证据,成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个最形象生动的图解,它深深地嵌入大地,就像人的智慧、灵性深深地嵌入自然。

    其实,如果将视野放大,不仅灵渠大小天平构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人”字,而且整个湘江和漓江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在源头海洋河这一“头脑”的支配下,其粗壮的右臂【湘江】左膀【漓江】分别向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延伸。只是在灵渠未开凿之前,这个“人”的左肩臂有一段缺口,仿佛维纳斯的断臂。灵渠的开通,使这个断臂得以缝合。灵渠就以其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使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两大水系融为一体。它以“人之形”沟通了南北河流,更以“人之神”开启了南北文明的交流和创造。

    四、开凿和修缮灵渠的人物

    灵渠开凿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开凿有不少民间传说,正史文献则确认灵渠开凿由史禄所为。其后历代,灵渠都遇到了修缮问题。对此,文献也有详细记载。灵渠南陡下游二三百米的南渠北岸立有四贤祠,祠中设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的半身塑像。此祠初为元代建设,之后历代或修葺,或重建。下面,对传说中的三将军和历史上对灵渠有过重要贡献的四贤作一介绍,从中也可以看出灵渠的修缮史。

    兴安民间世代相传一个三将军开凿灵渠的故事。这故事说的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第一位张将军率领兵士日夜劳作,终于在限定时间里完工,可是,通水时渠道却塌了。秦始皇怒而把将军在渠岸当众斩首。第二位刘将军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完成了工程,但在通水时再遇塌陷,又被秦始皇斩首于渠边。第三位李将军吸取前两位将军的经验教训,圆满完成了任务,秦始皇因此赐他荣华富贵。可是,这位将军并没有领秦始皇的情,而是跪倒在前两位将军的殉难处拔剑自刎了。

    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一个实物为佐证,那就是粟家桥灵渠南岸的三将军墓。三将军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但在兴安千百年的历史上,却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口碑。

    三将军的故事似乎是在暗示我们,灵渠的开凿,有过极其壮烈而动人的故事。

    文献中关于史禄开凿灵渠最早的记录来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也有关于史禄开凿灵渠的记录:“使尉屠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

    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最早详细记录了史禄开凿灵渠的地理情况,并高度评价了灵渠修建的技术之妙:“灵渠在桂州兴安县。湘水北下湖南。又融江,牂牁下流也,南下广西。二水远不相谋。史禄于沙磕中垒石作铧嘴,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里,置斗门三十六。舟入一斗,则复闸一斗,使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周去非《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