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以通馈。”元代黄裳的《灵济庙记》更是开宗明义将马援尊为修灵渠的四贤之一:“兴安灵渠,自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马援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之。”

    上述文献,确认了马援修缮灵渠的功绩。其中,莫休符认为灵渠的陡门为马援所建。

    2008年,桂林水利专家伍镇基出版《解读古灵渠之谜》一书,首次提出北渠为马援所建。他根据灵渠铧嘴附近存在的“秦史禄障川处”,证明史禄没有修建北渠。因为“秦史禄障川处”位于分水村前,伍镇基因此结论:“既然此处‘障川’,必然就没有北渠的引水口,此两者是不能并存的。从而可证,史禄没有修北渠。”伍镇基又根据文献中关于史禄“通槽运”与马援“通馈运”的记载,辨析了“通槽运”与“通馈运”两者的不同。所谓“通槽运”是指水路转运,即以水运为主加入短距离陆运,形成水陆驳运。“通馈运”则是全程水运。具体到灵渠,“通槽运”指的是运货船只从湘江抵达兴安,卸货通过一段陆地转运,运至灵渠的南渠,再将货物送到船上,进入漓江水运。而“通馈运”则是指从湘江逆流而上的船只,经过北渠,绕过铧嘴,直接进入南渠,顺着南渠直接进入漓江,中间不经过任何陆地转运。而文献称史禄“通槽运”,马援“通馈运”,恰好说明史禄未修北渠,而是马援“开川浚济”,修建了北渠,实现了湘江与漓江“通馈运”的结果。

    上引莫休符文字认为马援创建了节陡门,伍镇基认同了这一看法,并作了具体的说明。他指出,虽然战国时期已经有“水门”出现,但只是做灌溉用,并不适用于通航。马援修建北渠后,创造出为过往船只蓄水、排水而设的搭拼式节陡门。节陡门由陡杠、马脚、竹簟搭拼而成。全部搭接点是触接,关门壅水时受水压力紧接,排水降压,接点由紧变松,最后一锤敲开小斗杠,整个“节陡门”全散,是为陡门全开。伍镇基先生指出:“这样的搭拼式节陡门,开关方便,省时省力,维修简易,更换不难,所以从创造出来一直运用到灵渠航运的终止。历时达1900年的陡闸门模式,世界上只有灵渠才有如此宝贵的古闸门文化。”

    <h4>4.李渤“铧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门以级其直注”</h4>

    唐代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专门描写了灵渠年久失修、通航困难的情况。文章写道:“年代寝远,陡防尽坏,江流且溃,渠道遂浅,潺潺然不绝如带。以至舳舻经过,皆同奡荡,虽篙工楫师,骈臂束立,瞪眙而已,何能为焉。惟仰索挽肩排,以图寸进。或王命急宣,军储速赴,必征十数户乃能济一艘。因使樵苏不暇采,农圃不暇耕,靡间昼夜,必遭罹捕。鲜不吁天胥怨,冒险遁去矣。是则古因斯渠以安蛮夷,今因斯渠翻劳华夏,识者莫不痛之。”

    公元825年,时任桂管观察史的李渤面对灵渠“渠道崩坏、舟楫不通”的情形,主持维修灵渠。据鱼孟威的记载,李渤修灵渠“铧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门以级其直注,且使溯沿不复稽涩。”明确了铧嘴以及南渠斗门为李渤所修建。

    李渤,字浚之,唐穆宗时期,任职考功员外郎,史书称他“不苟合于世”、“守节者尚之”。因为他为人刚直,不同流合污,被贬到广西做地方官。

    根据郑连第先生和伍镇基先生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李渤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第一,将拦河坝做成了人字形,并在其顶点修建了铧嘴,如此才可以平顺地分水,这就是所谓“铧其堤以扼旁流”;第二,修建了南陡门和北陡门,使海洋河三七分派分别进入南渠和北渠;第三,在南渠修建了一批陡门。伍镇基先生具体说明:“在陡渠段以陡门截流,壅水成级状的渠段,代替陡坡浅水直流直注的原渠道流态,以利船舶上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