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航行。用陡门闸驻水流,创造阶级形的深厚水体,淹没该陡渠段的陡斜浅薄的水体,使浅水变为深水,满足过往船只吃水深的要求。同时,使陡斜的水面转变为阶级状水面,把急流变为缓流。”李渤修建灵渠的结果是“使溯沿不复稽涩”,使灵渠上的船只得以轻松、顺利地通航。

    诚如郑连第先生所说,李渤时的灵渠重修在规划设计上是一次革命。不过,李渤虽然有非常巧妙的规划设计,但却没有完善的施工质量加以配合。鱼孟威在文章中指出:“当时主役吏不能协公心,尚或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不历多年,又闻湮圮,于今亦三纪余焉。桂人复苦,已恨终无可奈何矣。况近岁以来,蛮寇犹梗,王师未罢,或宣谕旁午,晦暝不辍,或屯戍交还,星火为期。役夫牵制之劳,行者稽留之困,又积倍于李公前时,转使桂人肤革羸腊,指足胼胝,且逃且死,无所怨诉。”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868年,桂州刺史、桂管观察史鱼孟威又主持了一次灵渠大修。

    在规划设计理念上,鱼孟威经过周密调研,认为李渤的规划设计思路非常科学,所谓“李公真谓有新规善养民也”。

    鱼孟威在规划设计上继承了李渤的思想,但在施工用料上,汲取了李渤的教训,纠正了李渤的失误。自公元868年9月兴工,至公元869年10月告毕。鱼孟威的修渠工程持续了一年时间。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40里,切禁其杂束筱也,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18重,切禁其间散材也。浚决碛砾,控引汪洋,防厄既定,渠遂沟通。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由是科徭顿息,来往无滞,不使复有胥怨者。”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鱼孟威一是整修了铧堤和秦堤,工程完全采用巨石,保证了堤坝的坚固性;二是加固了陡门,增设陡门至18座,选用的都是坚硬完整的木料;三是疏浚河道、渠道。经过这番修整,灵渠终于可以通航百斛大舸,湘江与漓江之间的往来不再阻滞。

    鱼孟威不仅在灵渠整修工程上精益求益,而且在灵渠的命名上也颇有心得。长久以来,人们对灵渠无以名之,只称史禄凿渠,或将灵渠称为离水或漓水,直到鱼孟威,才正式出现灵渠之名。他在主持了公元868年的灵渠大修之后,得到皇帝嘉奖,他著文刻碑《桂州重修灵渠记》,记录重修灵渠的原因、经过以及用工用料用时等情况。文章标题直称灵渠,文章开门见山“灵渠,乃海阳山水一派也”,文末还提出了“人称万物之灵”的观点。一篇千字文,三次出现“灵”字,足可见作者对“灵”的推崇,对灵渠命名的大有深意焉。

    四贤祠又名灵济庙,是座庭院式的建筑,专为奉祀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四位修建灵渠的贤人而修建。乾隆《兴安县志》称于公元1355年由元朝地方官乜儿吉尼修建,但元代人黄裳则称当年乜儿吉尼建祠时,已经有四贤旧祠,但由于年代已久,“庙貌窳陋,不称神栖”。于是“撤敝为新,易卑以崇”。至于为什么要立祠奉祀史禄四贤,黄裳也有很好的说法:“兴安灵渠,自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马援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使鱼孟威复增修之。更四贤之勤,历秦汉暨唐,而后其制大备,以迄于今,公私蒙其利。……切惟岭南之民,好祥瑞,侈祠宇,其俗固矣。惟兹四贤,其生也,于灵渠之兴能合智以创物;其没也,于灵渠之坏能攘患以庇民,是在祭法所当祀者,岂与他祀比哉?”

    五、灵渠的意义

    灵渠的开凿,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的需要;灵渠的开凿成功,也确实使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大业得以完成。正因此,灵渠被染上了非常浓厚的秦始皇的色彩,长久以来,它被称为秦凿渠,而灵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的堤坝,则被称为秦堤;有关灵渠的传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