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道明显为人工开凿岭脚而成,飞来石似为凿渠后右岸残留岩体,现在渠底尚可看到明显的突出岩石。这段的开凿,打开了湘江入漓的大门,是全渠十分关键的一段。”

    显然,飞来石并非“飞来”,而是秦代工匠开山凿石修渠留下的山脚岩石,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有着怎样坚硬的地质地貌,又似乎表明,当年的灵渠开凿者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和辛劳。

    1943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之时,田汉曾为飞来石亭写过一联:“先民巨凿留残石,战士高歌起怒涛。”

    南渠的开通,终于将长江水系海洋河的水引入了珠江水系始安水的河道,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来自长江水系的航船终于能够通过南渠进入珠江水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两大水系终于被这条长达4.1公里的南渠“铧嘴——始安水”渠段沟通。

    南渠的配套工程是秦堤。秦堤指的是从南陡口沿南渠渠道向北至兴安城区漓滨街口长约两公里的东岸渠堤。秦堤大约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南陡口起至飞来石,堤岸顶面较宽,多在5—10米之间,高出水面1米左右。第二段从飞来石至泄水天平,堤岸临近湘江故道处,石堤高悬水际,危如累卵,而且渗漏极多,最易崩溃,过去称此处为“险工”。第三段从泄水天平至漓滨街口,堤顶一般宽约3米,底宽约7米,高约2.5米,回归安全地带。

    秦堤夹在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堤上种有许多桃树、柳树,桃花鲜艳,柳枝缠绵,在秦堤上顺渠水流向行走,堤的左边是灵渠,堤的右边是湘江故道,灵渠是一渠清流,湘江故道则浪花腾跃。沿途还有飞来石、泄水天平、秦堤碑刻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足以令游人触景生景,思接千古,历来被辟为“秦堤风景区”。

    <h4>3.防洪工程——泄水天平和水函</h4>

    泄水天平指的是从南陡口顺流而下0.9公里处南渠东岸修建的宣泄洪水的溢流坝。泄水天平总长42米,宽17.6米,全部用大块石灰岩石砌成,其结构与大小天平完全相同。堤顶宽约6米,堤外倾斜部分的鱼鳞石宽约10米。堤顶较渠岸略低,当灵渠水位超过泄水天平堤顶高程,水越过溢流坝泄入湘江故道。据郑连第《灵渠工程史述略》,泄水天平的泄水量可以高于灵渠本身的流量,用来宣泄洪水季节大小天平来不及宣泄的余水和南陡到此区间左岸山坡的集水,从而保证渠水不至于溢出灵渠毁坏秦堤。泄水天平坝顶有石礅,石礅上架有石板,形成了一座简易的石板桥,洪水季节,行人仍可沿石礅上的石板走过泄水天平往来于大小天平与兴安之间。

    泄水天平可以说是大小天平之后保护灵渠安全的第二道防护工程,它避免了灵渠在洪水季节洪水泛滥的可能。

    与泄水天平相呼应的配套工程还有四处:

    第一个泄水是建在南渠六口岩村附近的黄龙堤,第二个是建在北渠水泊村旁的回龙堤,第三个是建在南渠东岸兴安城区漓滨街的马石桥陡,第四个建在北渠观音阁旁。后面这四个虽然没有命名为泄水天平,但它们确实起的是泄水排洪的作用,其中,后面两个还兼有桥梁与蓄水行船的作用。

    水函,又叫田函,或称渠眼,也就是在渠堤上用石料砌成的分水兼排水涵洞,一种具有消纳洪流和分水灌溉作用的设施。丰水季节,它的功能是分泄洪流,确保堤坝安全;枯水季节,它可以放水灌溉沿岸农田。

    陡门,亦称斗门,是在渠道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之所以要建陡门,是为了解决渠道水浅、水急的问题。由于有了陡门,灵渠才能浮舟过岭,如上文周去非所说“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据《兴安县志》,宋代时灵渠上的陡门达36座,南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2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