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6篇 古老的歌谣依然动听——和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相关的一些事
得走不动了。兄弟俩知道如果没有水,他们和羊群都不可能活着走出戈壁了。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找寻泉水。是哥哥突然发现了前面的一个断崖下有一丛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弟弟说能长芦苇的地方下面一定有水,我们往下挖,一定能挖出水来。于是兄弟俩就不顾一切地挖了起来,坚硬锋利的刀子挖断了,结满了厚茧的双手挖出了血,就在他们觉得快要坚持不住打算要放弃时,一股泉水从沙土里涌了出来。兄弟俩和羊群靠着这股泉水重新恢复了体力,最终走出了骄阳如火的大戈壁滩。兄弟俩回到村子里,把他们经历的事情说给了乡亲们。从此以后,村子里的人就按他们说的,去找寻可能藏着泉水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了泉水后,就把泉水引进村子和农田,用来饮用和灌溉。时间长了,就在当地形成了习俗。一些地方的维吾尔族百姓直到现在还会过清泉节。到了这一天,为了保证泉水畅涌,就会去清理掉堵塞泉流的淤泥。为了清淤方便,人们就会在泉水的源头打一口竖井,清淤的人可以直接下到井底清除淤泥。民间把这种只有一个竖井的坎儿井,叫单坎儿。可以说,它就是后来坎儿井的雏形。

    对坎儿井源流的三种猜想,我有些相信第一种猜想,但我更相信第三种猜想。虽然要证实这种猜想,还需要更多的文物和文字记载,但要找出理由并不难。我以为坎儿井这样的水利工程的出现,首先是和某种自然环境有关。在吐鲁番这样一个地方,要想不断地开发出农田并能不断地收获到庄稼,在那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必须找到一种既可行又有效的引水灌溉方式。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迫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在当时,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是比较理想的形式。我想当时的劳动人民一定有过各种尝试和摸索,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才渐渐地发现了坎儿井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坎儿井是严酷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它比一般的引水方式,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体力上,都要付出更多更大的的成本。别的地方的人,没有这个迫切性,没有去创造坎儿井的强大动力。只有吐鲁番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去找寻和发现,不得不承受挖掘的失败及艰辛和劳累。所以说,坎儿井只能大部分在吐鲁番地区出现,并使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较大的规模,作为人类勇敢顽强与大自然抗争的一个奇迹而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

    四、一个老坎匠的故事

    在吐鲁番我见到了一位老人。他不住在城里,他住在城市郊区的农庄里。我去见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是个坎匠,挖了一辈子的坎儿井了。

    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院子的葡萄架下喝着茶。一道流水从他的身边流过。这几天,我在吐鲁番采访,对坎儿井已经有些了解。一看那流水的清亮度,我就知道这是从坎儿井里流出的水。听我说明了来意,老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听他的故事。我告诉他,不光是我有兴趣听,还有许多人都有兴趣听,并告诉他国家要出一本关于中国水利故事的书,我要写一篇关于坎儿井的文章登在上面。听说他讲的话可以写进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6篇 古老的歌谣依然动听——和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相关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