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8篇 千岛湖随感录
过一个结论,谓之“移民工作做得不好”。

    时隔50多年,现在我们对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的回忆,依旧充满着自豪、激动与兴奋,但对相关的新安江移民的追思,更多的却已是喟叹、苍凉和伤感。在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代价”这个词的条目,有两个解释,一是“获得某种东西所付出的钱”;二是“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如果新安江水电站也可谓“某种东西”和“某种目的”的话,这两个解释就过于冰凉和苍白了,它忽视了世间最不可忽视的要素——人,与所谓的钱、物质或精力相比,人的重要性是无法估价的。尽管人不可以价而论,但为新安江开发作出奉献与牺牲的30万移民,却又不能不说是一种代价,一种无法偿还和弥补的损失,就像历史再也不能回头一样。

    中国的治水史是一部智慧史、创造史,也是一部英雄史。现存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如陕西郑国渠、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包括浙江的通济堰,无一不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率众修筑这些工程的郑国、李冰、史棣、詹南二司马等人,自然也都是后人所崇敬的英雄。自古以来,治水总是要有牺牲精神的,传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一种舍小家而为国家的牺牲精神,至于历史真实人物的郑国、李冰们,他们个人作出过怎样的牺牲,虽然史料匮乏,但在那些浩大艰巨的工程背后,无数先人曾为之付出的代价,却可以想见,伴随着汩汩流水的不仅有汗水,一定也有泪水。

    修筑郑国渠的初衷,据说是战国后期,韩桓惠公见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大势在即,为削弱其实力,故意派水利专家郑国赴秦,以兴修一项巨型水利工程来消耗秦国财力物力,尤其是人力,试图达到“疲秦”的目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地使关中大地上出现了一条造福人类的千古长渠。这条至今仍灌溉着陕西礼泉、泾阳、高陵、临潼、渭南等县市近300万亩土地的百里长渠,它的丰伟功绩已被历史证明,但在修筑之时,秦国所付出的代价,肯定也是巨大的。秦始皇采纳郑国的建议下令实施,渠成之后,变关中瘠地为沃野,收成年丰,反倒促成了秦国的富庶,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般说来,开渠筑坝、兴修水利这一类的建设工程,大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密切相关,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都出现在秦代,可谓一例。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新中国的建立,应该也是这样的重要历史阶段,政权更替,百废待兴,像新安江开发这样的宏伟计划,自然是最能表现新政权活力的,何况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电力的需求,确实也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如果单是从工程建设上来说,新安江水电站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为当代治水史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它可以被看做是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呼应,既是创造性的,靠的也是中国人自己的才智。郑国渠是一个创造,秦代以后,基本上是对其水利设施的完善,如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和清代龙洞渠等。新安江水电站之前,世界上虽然也有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水力发电工程,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但美国专家在国民党的新安江开发计划实施之初就撤走了,而苏联专家则在新中国确定新安江水电站坝址的《决议书草案》形成还不到两个月,也都陆续打道回府了,最终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制设备把电站建造成功。

    损失和牺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国力条件下既成事实的。在浙江省制订的移民方案中,原先是有85000多农民被安排进新建厂当工人的,但是在那份“第二方案”中被否定了,理由是水库淹没了农田,已经造成了粮食生产的损失,新增8万多工人,国家要拿出更多粮食补偿,不利于粮食平衡,据说这是苏联专家的意见,但也确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68篇 千岛湖随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