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8篇 千岛湖随感录
官峡就这样进入了设计方案,但即使她在总体上已被看好,局部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地摆上了桌面:“铜官这一段无论从地形或地质构造等条件来看,都是可以建高坝的,比罗桐埠段条件优越。但是铜官段地质上也存在缺点,主要是有小石及碎带,岩石的物理性及抗压抗剪强度需要做进一步的试验。铜官左岸是否漏水尚未搞清……”工程师谷德振的这番话足可代表大坝选址者的严谨缜密。

    应该说此前的罗桐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1946年国民政府关于新安江水力发电的开发计划中,有街口等6个勘定地点,罗桐埠也是其中之一,《计划概要》称其“适宜于开发水电坝址”。但新中国建设者重新勘测的结果,在新安江水电站选址委员会的《决议书草案》中表明:“……在工程地质条件上罗桐埠坝段不如铜官坝段。”可见铜官峡坝址是以更优于罗桐埠的地质条件入选的,也是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的,并无人为因素,也不存在什么谜团。

    铜官之名,始于秦代。《元丰九域志》载:“城西八十里之铜官山……秦时于此置官采铜。”这里的“城”指的是古严州府治梅城,因其位置在建德与淳安相衔处,也有从淳安方面来说的,譬如《晏殊类要》:“睦州,铜官山,唐时于此置官采铜。”历代志书抑或野史,多有类似记载。清道光年间,徽商叶仲俊还在此开采过石灰石。铜官山矿产资源丰厚,把新安江水电站的坝址定在这里,也是要权衡了经济利弊才能下决心的。

    从建德的朱家埠沿盘山公路上行,可达岭后村。有介绍说,“岭后一带矿产资源丰富,秦时即设官采铜,约到唐时形成村落,1925年为建德县西洋乡铜官村,1951年为铜官乡西铜官村……”岭后村的位置,在铜官山的背后,而当年的西铜官村,却在临新安江的铜官峡西,已成千岛湖的水下记忆。这两者间是如何演变的,要由一部村庄史来揭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岭后村的四周群峰环绕,岛湖相伴,水光山色之美,无与伦比,更因石灰石等数种矿产的开采,旅游和工业产值的逐年递增,使之已列为建德首富之村。

    新安江水库大坝的建造,改变了铜官峡。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心里,她那昔日双壁对峙、一江奔流的奇绝景观原本就很神秘,如今没入千岛湖底,就更是一个谜了。想象曾经的新安江,在经过一滩又一滩的陡峻河床之后,百米天然落差凝聚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形态,铜官峡谷真的消失了吗?有人这样写道:“当千岛湖还不是千岛湖的时候,这一带,江水一直如少女一样难以捉摸。而现在,当千岛湖因为新安江水库形成之后,新安江已由一个少女慢慢变成了母亲,河流在这里慢慢消失,她先是变得幽深,变得沉静,然后,她变得更加宽阔。”千年古峡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了。

    然而铜官峡依旧是存在的,在千岛湖的现有景点中,她有了一个谓之“情人谷”的新俗称,颇得时尚男女青睐。这里谷幽峰翠,鸟声啁啾,其间有标以“湖门第一岛”的幸运岛,有镌刻着历代爱情吟咏的诗碑,现代元素固然鲜明,但历史的痕迹却也依旧隐约,即便飞跨两峰的铜神殿只是一座象征性建筑,蔓草夹缠的古栈道毕竟还是残留了采铜工匠的气息。

    作为新安江水库最终的坝址,现在看来,铜官峡几乎是天生的,尽管在大坝建造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诸多难点和险情,但是在建成后的五十年间里,一直显示出了很好的预期效果,如今的铜官峡,山形、坝体和水势,已浑然一体,成为浙江大地上古往今来重要治水工程的又一个鲜明写照。

    往事越千年

    在中国治水史上,浙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说这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省份,似乎给人一种显山而不露水的感觉,但是在古代,她却有着对水的深刻记忆,譬如浙西南松阴平原上的通济堰。

    但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68篇 千岛湖随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