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篇 隋炀帝与大运河
复闸,接纳江潮并节制内河之水的进出,潮平过船,水流不再凶险。大诗人李白见之,曾有诗赞曰:“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诗中的“两桥对双阁”,即指二斗门上的辅助设施。
水是运河的载体,没有水,哪里还有运河?而中国是个缺水国,运河在北方时枯时盈,并不能常年通航。于是缩窄河面,节水行舟,聚泉为流,尤其是在运河两岸规划天然塘泊为蓄水池,用以调节运河水量,修建拦水大坝蓄积河水等措施,亦体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水源工程技术水平。
三下江都与三伐高丽
杨广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当年统兵灭陈他立下赫赫战功,从并州调任扬州,任扬州总管,直至开皇二十年被立为皇太子归京,历时10年,才离开江都。
据《隋书·地理志》载,江都郡辖有江阳【今扬州邗江区】、江都【今扬州】、海陵【今泰州】、宁海【今如皋】、高邮、安宜【今宝应西南】、山阴【今淮安】、盱眙、盐城、清流【今滁县】、全椒、山阳【今六合】、永福【今天长北】、句容、延陵【今镇江】、曲阿【今丹阳】16县,堪称其时跨越大江南北、区域广大、山川秀丽、人口繁密、经济繁荣的雄藩大郡。在江都之时,杨广知道六朝在江南割据近400年,且南北政治、文化差异巨大,而文帝推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对江南人士采取了排斥鄙视态度,其地极不稳定,陈灭不足两年,规模巨大的反隋叛乱便接踵而至。当朝廷派宰相杨素与他统率平叛时,杨广则与杨素的血腥镇压不同,实行剿抚并重、攻心为上之策,招降纳叛,请吴郡世族名士四处游说,其间有17城叛者纳城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功不在杨素之下。
22岁的江都总管杨广广泛收纳江南人士,对江南文人优礼有加,尊崇宽大,并效法东晋宰相王导,学会一口流利的吴方言。开皇十一年,他在江都城内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会,隆重迎谒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觊,其礼遇之隆,不亚于陈朝君臣。这次盛典,杨广拜智觊为师,并在江都设立了四道场,亲临寂照寺听大师讲经说法。6年后智觊圆寂,杨广“五体投地,悲泪顶受”,十分悲痛。他依大师遗愿,于天台山南麓建立大寺院,后来他登基为帝,御赐这座寺庙为“国清寺”。由此可见其不凡的政治素养和手腕。
大业元年,隋炀帝建东都,打通通济渠和邗沟,与下诏准备亲自“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命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为巡幸江都作准备。仪卫之备,由太府少卿何稠总其成。何稠精通古今文物典章制度,又颇多创新。他制作36000人的黄麾仪仗,恐已空前绝后。为制作豪华仪卫,何稠向各州县征收羽毛。百姓为捕捉鸟兽,水陆布满罗网,可用作羽毛装饰的鸟几乎被一网打尽。
大业元年,通济渠、邗沟相通,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卷180《隋纪四》描述称:八月壬寅,上发显仁宫,行幸江都。所乘龙舟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二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皆饰以金玉,丹粉,金碧珠翠,雕楼绮丽。缀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可见,船舟是按照宫殿形制建造的,将宫殿建筑运用于造船业中,隋时造船工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其豪华,更是前所鲜见。而皇后所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翔,为盘旋而飞;螭,为无角之龙也,是作为器物装饰的祥物,用来刻就皇后的船首,可谓名副其实。
这次首下江都的船队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所谓“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从东都洛口起航,五十日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