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三章 仁宋赵祯
勋戚郭崇的孙女郭氏为皇后,他十分不满。因他此时正热恋着与郭氏一起入宫的张才人。他以疏远郭氏,进张氏为才人,又进为美人的办法,来表示对太后专擅的不平。尤其是刘太后掌权既久,百官群臣慑于太后的独断,多不敢言朝政得失,言路闭塞。仁宗借唐代设匦函的故事,与参知政事共商,禀明太后,特诏设置了理检使,由御史中丞兼任,职掌上诉朝廷的冤枉之狱及有关谏奏朝政得失的上书。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又诏设置谏院,知院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差遣。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各官署事有违失等,都可以上书谏正。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秘阁校理范仲淹上书,请太后撤帘归政,触及太后忌讳,被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次年,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上书,建议除军国大事外,余皆由仁宗独自处理,又忤太后意,被贬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接着再有林献可、刘涣等人先后上书,力请太后还政,引动刘太后肝火,把他们远贬岭南。对发生的这一切,仁宗虽没有明确表示,但心中更增加了对太后专擅的不满。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刘太后病卒,遗诰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听政如旧规,军国大政与杨太后一起裁处。最后在宣布刘太后遗诰时,删去了“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一语。杨太后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至此,仁宗结束了他的儿皇帝生活,独立主政。

    二、废立息争赐纳和患

    仁宗亲政以后,首先大规模地进行人事调整,首先罢黜内侍罗崇勋等人,接着把被刘太后所亲信的人,如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和范雍、参知政事陈尧佐和晏殊等人,全都贬为外官。宰相吕夷简虽力助仁宗,也因被怀疑曾阿附太后,罢相,贬出判陈州。重新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任用翰林侍读学士王随、权三司使李谘共参国政。因劝太后撤帘归政而被贬的宋绶、孙祖德等人,也先后被擢重用。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十二月,因为连年发生旱蝗之灾,有人提出应改元以应天变,导迎和气。还有人提出,明道之前,建元天圣,是当时丁谓为取悦太后所为,后改明道,“明”字日、月并列,义与天圣相同,也应改元。仁宗于是下诏,明年改元“景祐”。仁宗对由刘太后作主,为他立郭皇后一事,始终耿耿于怀,故仁宗最后还是以郭后无子为借口,废郭氏为尼,幽居长宁宫。范仲淹也因谏阻被贬为外官。

    郭后既废,仁宗专宠尚氏、杨氏等人,酒色度日,钟鼓弦乐之声,昼夜不断,闻于宫外,政事渐疏。尚氏等人竟在后宫以“教旨”发号施令,仁宗本人也因酒色无度而病。一时宫廷传言,流布道路,朝议大哗。百官群臣以国事为忧,纷纷上书,要求整肃后宫,杨太后也亲劝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九月,诏立刚刚入宫的前勋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后宫之争暂时平息。

    不料“内忧”刚平,“外患”踵至。这时,宋朝的西邻党项政权迅速发展起来。景祐五年十月,李明德之子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改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制文字、礼仪制度,完成了西夏建国的巨大事业,成为宋朝西邻的强大竞争对手。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李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打探宋朝动静。仁宗与诸朝中大臣久议不决,直到这年六月,才决定削去宋封李元昊官爵,备兵对夏征讨。十一月,李元昊却先发制人,率兵入侵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分兵3万围攻承平寨(今陕西延安西北),并声言攻宋朝西部的边防重镇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之战,宋军损失严重,关辅震动。仁宗忧心忡忡,召诸臣商议对策。不得已,仁宗起用主战的韩琦为陕西方面的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二百七十三章 仁宋赵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