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 儒法是非
    【前言】先秦儒家三巨头,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虽然他们对人性看法不一,但都认为民众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此可实行德治,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人人都做好人。但法家不这么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把人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漏洞都堵死,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法家追求的是人人不做坏事。那儒法两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

    【正文】通过上集的讲述我们可看出荀子和孟子有很多相通之处,主要是三点,第一,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也就是说孔子虽不谈人性但到孟子和荀子,就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他们都认为人性是道德的基础。第二,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区别只在孟子不谈人的自然性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第三,相同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向善的可能性和作恶的可能性,区别在什么地方?孟子更看重向善的可能性,荀子更关注作恶的可能性。孟子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就像流水一样,水是往低处流而人是往高处走,只要合理引导人就可向善。所以孟子主张引导;荀子呢?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说如不加以防范就会造成灾难,所以防范是第一位的。所以荀子主张对人作恶的可能性进行防范。一个看见水一个看见火,表面上看两家的观点叫水火不容,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都认为人应该成为道德的人,人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一旦加强了道德修养或向荀子说的你可变成大禹或像孟子说的你可变成尧舜。儒家到最后肯定还是一样的。这也是我坚持认为荀子是儒家的一个依据,因为学术界还有些人认为荀子是法家。那是不是意味着荀子和孟子差不多呢?不,他们还是有重要区别的,区别在哪?就在孟子是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主张引导,引导是什么?是柔性的,靠什么?靠自觉。而荀子呢?是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是要防范的,防范是什么?是刚性的,靠什么?靠强制,这个强制的过程在荀子那叫化性气伪,化就是改造,性前面讲过是人的自然属性,起是兴起,伪前面也讲过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要用人的社会性去改造人的自然性。讲清楚都是人性。那这个工作谁来做?自己做不了,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没有能力把自己从动物界带来的那个恶把它消灭掉。谁做呢?圣人,只有圣人才行。那圣人怎么做?荀子说法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也就是说圣人看明白了,人的这个恶它是从自然界带过来的是很顽固的,一时半会你是改造不了的,必须首先要树立君子的威望,用君主来强制你改,第二点要建立礼义,就是道德;第三要建立法度,就是法令。第四还要有惩罚。这就是荀子的四大法宝:君权;礼义;法度;刑罚。

    马上大家会看出,这离法家的专制主义理论已只有一步之遥了,而韩非迈出了关键一步,那韩非迈的是那一步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儒家,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韩非呢?认为人性本恶。在先秦诸子当中只有韩非才是真正的人性本恶论者。我们来看看荀子和韩非,荀子人性有恶韩非人性本恶,只差一个字,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人性有恶意味着人性同时还有善,叫做有善有恶,只不过它强调有恶的一面,但不否认有善的一面,这就可以怎么样呢?可以通过礼义教化来引导,因为他还有善的一面嘛,所以就可实行德治,以德治国,因为还有希望。韩非说,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没有善根本没有善,没有善怎么办?强权镇压,逼着你改,这就不能用德治了,不能以德治国了,怎么办呢?以法治国,但要讲清楚,韩非的法和我们今天的法不是一回事,这个必须反复强调,否则跟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就没区别了。它是什么法呢?刑法,就是刀子绳子棍子,这就是儒法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目录 > 六 儒法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