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宣淫纪
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quot;梁简文帝《七召》说:quot;清歌雅舞,暂同于梦寐;广厦高堂,俄成于幻化。quot;都在假相与变化上立论,都不够深入。
对真幻问题较深入的看法,是佛家的。佛家讲究quot;真如,,之说,认为宇宙全体,即是一心,不生不灭,故名为真;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为如。《成唯识论》说:quot;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quot;quot;真如quot;之说以外,又有quot;真空quot;、quot;真心quot;、quot;真色quot;、quot;真言quot;、quot;真我quot;、quot;真相quot;诸说,把抽象名词排列组合,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若求真诠,只是一句话,那便是:看不见的都是真、看得见的都是妄。所以,佛是真、人是妄;真现量是真、真美人是妄;极乐世界是真、大好人生是妄。佛家的真幻问题,偏重在这一真妄上面,其理论虽比较深入,但是真幻之间的正解,又岂一个妄字了得!
由此看来,真幻间题,从古人身上、从佛家门里,我们得到的,只是偏离了的答案。其实,幻之为物,既非与真相对,也非假妄。真幻本是一体两面,在欢乐当时,缺一不可;但时过境迁以后,也可别有奇说。公元一世纪时,就有一种,quot;幻影说quot;(Docetism),认为基督系幻影,并无肉身,不过以人间形体出现,仅属幻相,其说与观音菩萨并无肉身之说略同。我觉得在真幻上,迹近于此。在欢乐当时,情人既真且幻,但时过境迁,红颜易老;千百年后,肉身无存。那种境界又怎么解释呢?我认为,一种quot;若亡而实在,,的说法倒可让有情人深省:《墨子》(经下)说quot;景不徙quot;;《列子》(仲尼篇)说quot;景不移quot;,意思是,影子是不移走的。(天下篇)说quot;飞鸟之景,未尝动也quot;,意思是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照传统的解释,鸟飞的时候,影子也跟着动,影子发生,由于鸟遮住光,乌飞过去,光又不被遮住了,影随之没有了;鸟朝前飞、新的影子产生于前,旧的影子消失于后。但是原影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化位置而已。其实,这种解释是不足的,进一步的解释该是:物质运动所经空间的极小段时间内,物质似动非动,在空间里仿佛凝在其中,像是电影胶片的一格以内,自其变者而观之,则该影曾不能以一瞬,所以,影子不徙不移,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其实,这种进一步解释还是不足的。真正quot;景不徙quot;、quot;景不移,,的极致,似乎该是和英国乔治·巴克莱(George Berkeley)主教那种quot;存在即知觉quot;(esseest percipi)的理论相反的发展,而是quot;知觉即存在quot;-当你知觉到影子在那儿并没移走,影子就正存在那儿而没移走。在乔治。巴克菜前两百年,中国的王阳明有quot;物不在心外quot;之说,就先乔治·巴克莱申明此义,其实,更唯心的说法乃是quot;物在心内quot;,正因为影子在你心里、知觉里,所以影子永远存在--纵使事实上已不存在,但在你心里、知觉里,却依然存在。胡适曾就《墨子》等的quot;景不徙quot;理论,发为艳诗三章。三章是:
飞鸟过江来,投影在江水。
乌逝水长流,此影何尝徙?
风过镜平湖,湖面生轻绉。
湖更镜平时,毕竟难如旧。
为他起一念,十年终不改。
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
这三章哲理之诗,理中抒情,言志不如抒情,情之所在,虽风流云散、虽人琴俱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