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言
义生产关系人格化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描绘成富 有“同情心”并有种种美德的人。
无论怎样,斯密在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 是相同的,一致的,即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例如,他在中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他把改善自身生 活条件看作“人生的伟大目标”。这种论述在《国富论》中发展成为表述自利行 为动机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 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可见,和《国富论》这两 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宽狭、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 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 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在中,斯密是把“同情”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 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承认有种种行为动机,不仅有一般的行为动机,而且 有善良的行为动机。这些动机包括自爱,这也就是《国富论》开头所说的自利, 而不是“自私”。他是在轻蔑的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词的,他把“自私”和 “贪婪”相提并论,而赞扬“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
在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 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 此,斯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指追逐利润的资本 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 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为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地活动。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的这些 论述为前提的。
(三)和《国富论》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集中表现在斯密对 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统一论述中。
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
这一著名短语,在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在 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 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 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 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 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 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 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谈到,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通 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 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 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 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 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里,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用来比喻说明竞争 过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中,这只“看不见的手”却被用来说明 另外的问题,即对财富的获取欲本身如何实现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 的。可见,在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富论》 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基本。
在斯密看来,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而在那只“看不见的 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