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节 高 更
、起伏的色域、用黑线区分色彩等特点。其中大部分是日本画法。根本就谈不上虔诚的高更感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呈现在他面前。后来,高更将贝尔纳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最高峰,并且在这方面比他更具有权威性。贝尔纳意识到这一点后,逐渐变得忧郁而消沉。如果不是他,高更很可能仍被quot;真正的世界quot;里那刻板的局面所束缚。参见《诺阿·诺阿》,第96页。

    高更说:quot;在我的一生中,有些谋求与我作伴和切磋机会的人都发了疯,无疑是无巧不成书。quot;固然,他的话带有故作铁石心肠的夸张成分,然而,你的确能从中感到他魔鬼般的意志,海盗式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更是优雅的海盗,是深得文明精髓和好处后从文明的中心地带叛离出去的异化分子。青少年时代便游弋大洋大洲,28岁时便着手以1.5万法郎的巨资购入印象派画作,包括后来叛离欧洲文明中心地带而到海岛过起quot;原始quot;生活,其实质也是欧洲文明的精髓所致。有人正是出于类似的思路,将高更称作本质上的欧洲文明中心主义者,并将他与征服者哥伦布并列起来。高更自己深知这一点,自称quot;我想要的都得到了!quot; 参见《本文人类学》,第1讲,quot;建构他者:哥伦布与高更quot;。又见外文出版社与光复书局:《高更》,1997年,第81页。

    如果说高更是优雅的海盗,文森特则是粗朴的农夫。至少就其初恋失败而导致人生转折而言,他是因为特异的禀赋和偏执的个性而被生活流放出去。他真正像是一位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农夫,真诚而痛苦地渴望着生活,加之宗教的天性和薰陶,逐渐开始自觉地思考和批判欧洲文明的弊端。正如前面说过,他所向往的,是被终极关怀所点燃的人性,是充满博大阳光因而生机勃勃的麦田。

    从受难的角度讲,文森特的受难更具有宗教性质。他的受难多半是出于自身原因,常常是强烈内心投射所致。如他的几次失恋,以及悲壮的博里纳日之行。而高更的受难则是典型的异教徒和无神论者的受难,多半出于他海盗般的、quot;野蛮人quot;般的内在欲望。关于这一点,文森特曾经作出过极好的概括。他在致提奥的信中透彻地指出:

    从体力上讲,他[高更]比我们都强壮,激情也因此比我们更强烈。他的妻子、儿女都在丹麦,他却希望到世界的终极——马提尼克岛,因此欲望和与之对立的需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一定是非常可怕的。 转引自《诺阿·诺阿》,第99页。

    文森特与高更的本质区别在艺术中也同样激烈地表现出来。的确,对于文森特和高更两人来说,绘画就是生命。然而,这生命的本质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就艺术史而言,高更的功绩在于抽象和装饰,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最反感谁在艺术中说教或寻找终极关怀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成为日后象征主义、风格主义以及各种原始主义的先驱)。绘画的生命,对于高更而言,就好像那原始太阳(而不是象征意义的quot;太阳quot;)的生命。那是炽热然而冷酷的生命,是quot;既好又坏的生命quot;。

    与之相反,如果说文森特没有用艺术说教,他也是在用艺术寻找意义。他用艺术寻找自己的太阳,那不是高更式的quot;炽热而冷酷quot;、quot;既好又坏quot;的太阳,而是美好人性和麦田的太阳,是终极关怀的太阳,是给人温暖、给人教化、给人希望的太阳,质言之,那是圣经的太阳。两人在艺术意义上的差异,也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以抽象和装饰为目的的高更,其构图方式趋向平面化,不追求投视感和景深感,不追求空间感,认可画面的自然局限。与之相应,其色彩色调追求单纯化,感觉化,用他的话说,要表现树的绿色,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人:凡·高简介 >麦田里的人:凡·高目录 > 第五节 高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