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①
,这一时期两大流域的古文化各有特色,且相互之间又有联系,特别是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认识有了惊人的突破,展现了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前所未见的另一种原始文化面貌。
我曾拜访了很多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有著名的半坡和姜寨遗址,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沿着长江上、中和下游的许多重要遗址。我到达过元谋盆地北方的金沙江畔,这里临江的山坡上分布着许多尚未被发掘的新石器遗址,在沙土下随时可以挖出许多磨光石器和各种陶器。在元谋盆地内有著名的莲花村大墩子遗址,展示了距今3000多年前长江上游地区原始部落的生活图景;在中游湖北房县拜访了七里河遗址;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参观了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最有突破性的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现存面积达4万平方米,遗址由4个文化层组成,距今时代在4000至7000年,这是全国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之一。我还在云南美丽的洱海中的金梭岛上,在南国的南宁豹子头湾等地考察了贝丘型的遗址,也到了在广东马(土具)的石峡遗址……
考察了这些众多的文化遗址,给我很深印象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与环境条件相互制约的,不同的环境条件产生出不同的作物和生活方式。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历来有很大的进展,近两年又取得很大成绩,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了很多早期文化,被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发掘表明,早在8000多年前,在黄土高原干旱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已栽培耐旱的粟类作物,开始饲养猪并驯服了狗。在黄河下游地区有古老的quot;大汉口文化quot;,中游地区为quot;仰韶文化quot;,最后由它们产生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quot;龙山文化quot;,由此可以溯到夏、商、周青铜文化的根源。历来不少专家认为中华民族古文明就是在这一沃壤上发展起来的。
在长江流域展现了另一种古文化发展景象,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了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证明在7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原始部落已创造了发达的史前文明。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层层叠叠,厚达四五十厘米,最厚可达一米以上。水稻是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要有较高的耕作水平才能耕作,从出土的农具--木耜和骨耜来看,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落后的quot;刀耕火种quot;而进入耜耕农业阶段了。还发现了猪、狗、水牛、羊的骨骸。水牛也可能已被驯化,由此可见,我国确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家畜起源中心之一。至少在七八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先民已在这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环境中掌握了耜耕技术,开发水利、种植水稻,使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显然,长江下游地区是水稻的最早栽培地区,水稻种植可能起源于此。以后逐渐向南方各地传播,在江汉地区河南浙川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稻谷痕迹,应表明水稻栽培技术向长江中游地区的传播,也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影响。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成束的植物纤维和编织的苇席。在一件象牙雕刻品上,还刻有编织纹和蚕的形象,表明当时的原始编织技术可能已包括丝织技术,这也是技术发展史上的大事。发展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有明显的丝织品,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木质工具,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制作之精美是空前的。其中有木桨和现代的已很接近;有木碗,上面竟已涂上了与漆性质相同的红色外衣;还有一批带有榫铆的小杆件,可能是当杆件复合器械的部件,简直难以想像距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