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茶文化篇-一、茶与文化-1
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徐渭(公元1575年前后)、张谦德(公元1596年)和黄钦(公元1635年前后)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经》。此外,宋代周绛于1012年前后曾撰《补茶经》1卷。明代孙大绶于1588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清代陆廷灿于1734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太平广记》原称其为《水经》,后因怕与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相混,改成《煎茶水记》。全书约900字,前列刘伯刍所评宜茶水品7等,次列陆羽所评宜茶水20等。主要叙述茶汤品质与宜茶用水的关系,着重于品水。作者认为山水、江水、河水、井水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曾亲乘舟汲水加以比较,认为浙江桐庐江严子滩水和永嘉仙岩瀑布水均比刘伯刍所评长江南零水(一等水)好。并认为陆羽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井水者下等的说法不够考究。作者将各水重新品评为20等级。并认为用产茶地的水烹茶都好,茶汤品质不完全受水的影响,善烹、洁器也很重要。

    《采茶录》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400字。

    辨:叙述陆羽辨别南零水;嗜:讲陆龟蒙嗜茶,写品茶诗一首;易:讲述刘禹锡与白乐天易茶醒酒;苦:叙述士大夫苦751茶文化篇于王蒙请喝茶;致:刘琨与弟群书要真茶。一则:讲煎茶要用活火(有焰之火),烹茶有三沸,始、中、终之沸,声音不同,知声能知茶沸。

    《十六汤品》唐·苏廙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900年前后。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荈部。原书为《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作汤十六法”,由后人专作一书另题。

    书中叙述煎茶汤的时间要适中,根据开水滚沸情况可分3品;由倒注茶汤的缓急来分也有3品,倒注茶汤缓慢断续浓度不匀,快注直泻浓度不够,不快不慢为好。以贮茶汤的盛器种类不同可分5品,茶汤品质与盛器有关,以金银为盛器,虽好不能广用;铜、铁、铅、锡盛器腥苦且涩;以磁瓶作盛器为佳。以烹茶燃料分有5品,以净炭为好,有烟燃料茶味不佳。一共16品,并均给予一个美称,如称第一品为“得一汤”;第三品为“百寿汤”,第七品为“富贵汤”,等等。《十六汤品》与《煎茶水记》在唐、宋时颇流行。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着,1051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上篇论茶:谈及茶的色、香、味,茶叶的贮藏方法,炙制、碾茶、筛茶方法,汤之增减及温茶盏的方法和点茶方法等10条。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认为茶色贵白,青白胜黄白;茶要真香,不能掺其他香草珍果,恐夺其真;候汤最难,未熟沫浮,过熟则茶沉。下篇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打台和槌)、茶钤(茶挟)、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九条。论述烹茶所用之器具,为保持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对焙茶和品茶用具十分讲究。

    古茶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茶文化篇-一、茶与文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