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科学家的观点
史密斯是文化quot;扩散quot;论的拥护者,他的观点同泰勒的quot;人类学发现……已经达到了极限quot;的quot;明确断言quot;相反。在他看来,从那时几乎每一年,人类学领域都有quot;丰富的资料发现quot;。quot;对这些资料重要性的认识也更为清楚quot;。他强调指出:这些年quot;人类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quot;,在许多令人惊奇的新发现中,史密斯提到了新近的有关皮尔丹人的新发现。史密斯列举这一例子让人难以理解(如维克多·希尔兹所说),因为已有人向史密斯本人指出,有理由怀疑上述发现可能是恶作剧者搞的骗局。尽管两位人类学家的观点相互对立,一个认为文化的演化是独立的,另一个认为文化的演化是传播的,但他们都明确地认为是科学革命推动了人类学的发展。
在1981年召开的世纪之交的美国形态学讨论会上,科学革命是中心议题之一。会上,G.爱伦(1978)提出了一个未经认可的观点:1890到1910年间,美国的生物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形态学到实验生物学的飞跃。由此导致一个更基本的问题,科学的发展是quot;周期性的飞跃quot;还是quot;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上的革命quot;(1981,172-174)?J.麦斯凯恩在论文中指出quot;接受科学的发展是迅速的,不连续的观点的生物历史学家在逐渐增多quot;,虽然她认为哲学历史学家并不一定赞同quot;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quot;,也许他们只是觉得quot;从事科学工作的个人或团体抛弃陈旧的观念会使科学的发展加快quot;(p.89),而他自己与上述历史学家的观点相反:quot;我坚持认为承认科学发展的这种革命的观点会使努力真实地描述科学未来图景的企图发生混乱quot;。她相信quot;连续观quot;,她总结说用革命或进化这类用语讨论美国的生物学会导致混乱,quot;把科学的发展变化一般地看作是进化的还是革命的,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quot;这样的问题是quot;吹毛求疵quot;。R.莱戈在他的论文中,很少泛泛地提到革命问题,他主张要quot;坚持古生物学中的形态学传统quot;,因此,quot;运用连续观而不是革命观,才能最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quot;(1981,129-130)。
在对批评的回答中,G.爱伦摆脱光前研究的狭窄领域,以便把与进化相对立的革命的概念引入科学中去。他坚信quot;从1890年到1910年间,生物学领域中发生了出其不意的或革命性的变化(在库恩的意义上)quot;。他提出了quot;一种进化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进化和革命两个因素始终都在起作用quot;。他强调说,根本上说来,quot;任何革命性变化都有赖于先前的进化,反之,所有进化性的变化都将导致…革命性的变化quot;(p.173)。这意味着quot;量的quot;或quot;小的,逐渐的quot;,quot;进化的quot;变化会导致quot;质的quot;,或quot;大的,完全不同的quot;,quot;革命的quot;变化。他认为当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缓慢发生时,就是进化,当这种转化迅速完成时,就是革命。他把科学的发展看作物种的演化中的quot;间断的平衡quot;模式相似,这个模式是S.J.古尔德和N.爱尔德雷季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有quot;迅速变化的时期,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消亡都是很快的,接着便是缓慢变化的稳定时期,使物种与环境完全相适应quot;。在进化生物学中引入一种带根本性的但尚未被接受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