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论孙文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长小池张造,重申前函之建议,并加重出让中国权益之具体内容。孙之所允者,较之“二十一条”之内容,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
以上所述中山与日本侵略集团之暗中往还,为今日日本政府旧档案中所查出者,至于已失之文件,或不见诸文字之交往,恐犹不止此也。孙文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说是最受各政党、各社会阶层,及当今史家所敬仰之政治领袖,其政治秘行若此者,其原因盖有三端:
1、孙、袁二氏俱对议会政治绝望,认为非个人独裁不能起民于水火;
2、政治独裁,二人均有“非余不可”之心,为国为民而不择手段。“小德出入可也”;
3、袁之在全国,孙之在一党,已形成“拥有无限制权力”之领袖。权力无限而滥用之者。袁、孙二氏殊途同归而已 。
5.5 “护国”与“护法”运动的史实与是非
“二十一条”交涉结束之后,袁氏突背叛民国搞起“帝制”来,因此惹起全国各界的反帝“护国”热潮。在此护国运动中,中山再次与以田中义一为骨干的日本军部秘密往还,透过居间的日商九原房之肋,先后收受日本接济达一百四十余万元(折合当时美金约七十万元) 。反对袁氏窃国称帝本是义正辞严的盛举,然接受日本扩张主义的核心——日本军部别有用心的暗中接济,那就难免是不择手段了。
在袁世凯帝制失败暴卒之后,孙文又卷入一个闹成南北大分裂的“护法运动”——自此以后,中国就一直维持了南北两个政府,无法统一以至于今日 。
“护法运动”的起因是这样的。袁氏撤销帝制继之以暴卒之俊,北京恢复了民国元年老国会,由原副总统黎元洪依宪法继任大总统。此时适值欧战正烈,美国由于德国无限制潜艇政策而卷入欧战,并邀请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
中国是否应该随同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呢?中国学术界、舆论界、国会议员、各政团,乃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都发生了意见分歧。分歧的焦点,有的是出于意识形态,有的是由于政治利害,也有少数人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或以之为借口。这种争论在民间的问题不大,在国会里也不太严重,但是闹成大总统和国务总理之间的“府院之争”,问题就不易解决了 。
黎元洪是依宪法当选的副总统,递补为大总统。在那个干戈扰攘、法制荡然的时代,他是没有太多实际权力作后盾的,而段祺瑞则是北洋军阀实力派的首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府院之争”的是非曲直,历史家很难遽下定论 。照理说黎元洪既是上级,他对国务总理这位下属原可依法撤换 。但是他忽视了中华民国并不是个法治国家。当国务总理段祺瑞于五月二十三日被“免职”去津之后,拥段的各省督军不服,乃闹成各省督军所组之“督军团”对黎大总理实行杯葛。黎氏在实力派中本是个孤家寡人 ,遭此打击。慌了手脚,乃于六月初邀请时任十三省督军团团长的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张勋应命于一九一七年六月十四日率其“辫兵”入京。张勋是留着长辫,有“磕响头”癖好的帝制派人物。其意不在调停“府院之争”,却在六月下旬搞了一幕“宣统复辞”的闹剧 。谁知这个有两干多年历史的帝王专制,在此时中国人民心目中已毫无留恋余地——“张勋复辟”引起了全国有发言权的各种实力派的反对。在这“反对复辟”的洪流之上,已下野的国务总理,曾在北洋武人中有首倡共和之功的段祺瑞乃再度成为弄潮儿。他于七月初率军西上,搞出个剿灭张勋、二度废帝、再造共和 的“马厂誓师”来。
段氏既认为有再造共和之功,则中华民国与其法统应均已中断,国会亦早被张勋解散。段氏要再选法统,乃宣布旧国会已不复存在,应予废除,并与梁启超等合作组织“临时参议院”,成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