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作者,如此复杂的函数当时能计算出来,这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gauss)计算天体运动的数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了解叶先生对王氏父子的推崇。声学家丁樊林先生从桂林迁昆明,叶先生叫我去拜见他,因为丁先生创造了一支半阶音(cic scale)的箫,不用金属按键,只用手指操作,他要一人练习同他合奏,我就做了丁先生的徒弟。此箫除非有丁先生家属保存,恐已失传。只要与科技有关的工作,叶先生总是热心鼓励的。(戴振铎《仁者民爱》,见《一代师表叶企孙》,第131页)

    戴振铎的三级跳就是这样完成的。从本科生到无线电研究人员,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者,后来成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密执安大学电机学教授,他像一名潜力巨大的运动员,其精彩的人生令人惊赞不已。但戴振铎却十分清楚是谁给了他人生以决定性的影响。他是个感恩的人。

    1972年,中美刚刚建交,作为第一个访华学者代表团秘书长的戴振铎,与老师任之恭夫妇、同学林家翘几次要求拜谒恩师叶企孙先生,但每次都不得要领,他们只得悻悻而回。后来他才知道叶先生的境况,知道他被“抛弃”了。1977年,叶企孙托友人寄给戴振铎一张晚年的照片,之后又让侄子叶铭汉带给他一册用红笔圈点的宋词,加上早年留学时叶先生送给他的一副象牙筷,这3件礼品一直被戴振铎珍藏到现在。

    陈芳允是物理系第十级毕业生,1938年毕业时,叶企孙先生还在天津。有一天,任之恭先生找到陈芳允,说是传达叶先生的意思,有关他的毕业去向问题,叶先生早就考虑好了,想介绍他到测量部门去工作,在那里可以发挥他勤于动脑精细入微的特点,将来可以在该领域作出超凡贡献。叶先生的话让陈芳允既吃惊又倍感温暖。自战争爆发以来,一年多时间没有见到叶先生了,谁知他还记挂着自己,虽远隔千里仍关心学生的去向。而且叶先生是知人善任的人,经他说出口的事,必定是深思熟虑斟酌许久的。

    陈芳允想着叶师建议自己干测量的话,不由得忆起大学4年叶师对自己的诸多教诲。记得大一那年刚上物理实验课时,第一课就是测量。在诸多学生中,陈芳允做得最认真最准确,或许是对这件事印象深刻的缘故,叶师便把这个学生的特点牢记在心。叶师总能记住学生们的特点和特长,并不断加以引导。陈芳允记得那时叶师常邀学生到他家里去玩,“无疑是他要借此了解学生,而我们则从他的谈话中了解到物理学的意义、发展和作用,以及做学问之道。我最记得的是他不止一次说过,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样样都会,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然而,在叶企孙未来昆明之前的这段时日,陈芳允已经喜欢上无线电方向了,他想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下去,于是就跟从任之恭先生到了无线电研究所,后来他又去德国留学,学的还是无线电。叶企孙尊重学生的选择,他那时掌管着出国留学的权力,“无线电门”就是他设置的,既然都是国家需要的,于是他就一路绿灯,顺风顺水地送学生出了国。

    但是,仿佛是命中注定似的,叶师当年曾说陈芳允适合干测量的话,竟如影随形般跟定了陈芳允的人生,即使他已成为无线电电子学专家,命运还总是拉着他往测绘方面漂移——

    卫星测控部长王盛元从北京带回一颗新星的测量任务回到测量中心时,专家一个个靠边站了。而这颗叫“实验一号”的卫星是测量磁场、x射线和宇宙射线,实验太阳能电磁、温度控制等新技术的,明年年初就要发射,以便跳完“第一级”,为“第二级跳”作准备——谈何容易啊!正需要专家。

    他在家里又急又气,见猫骂猫,见狗骂狗。一个人影闪进门来,向他报告:“部长,有一个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在这里,他对第一颗卫星作过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