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准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准确地测量出我们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所处位置,他坐不住了。他曾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允许全面发展高科技,但我们在一些优势领域首先实现突破却是可能的。”于是他找到师兄王大珩,之后又分别联系到大师兄王淦昌、杨嘉墀,联名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他们沉甸甸的思考——《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这封由王大珩执笔的信写道:
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对世界各国引发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该采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们签名呈上,敬恳察阅裁夺。
陈芳允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
杨嘉墀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就在这封亲笔信送达中南海邓小平同志案头的当天,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就以他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它的巨大价值。他当即批示道: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中国863》,李鸣生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61页)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863计划”的由来。它是擎举中国科技界的“上帝之手”。随着它的实施与开展,中国科技界横空出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格局。而这一切都肇始于一封信,信的起草者是4位元老级的科学家,而这4位科学家均是叶企孙的学生,或者说是他学生的学生。
不知是风云际会还是因缘巧合,每每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总有先知般的政治家与科学家联手出现,或力挽狂澜,或一锤定音。原子弹是这样造出来的,氢弹是这样造出来的,卫星是这样上天的。而这些科学家中的领衔人物大都是叶企孙的学生。如今,在中国改革大潮骤起之时,还是叶企孙的学生们,又发起了与社会变革同步的新一轮的科学攻略。“863计划”率先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领域获得革命性突破,它的成果将成为中国改革不断向前的强大推动力。
仿佛是一场以世纪为时间单位的接力赛,当我们追本溯源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苍茫的历史深处,有一双深情凝视的眼睛。那些科学家们手中的接力棒,就是从他的手里传下来的。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天,陈芳允看到叶企孙先生踽踽独行在他宿舍前的马路上。当时陈芳允正在自己的宿舍里,从窗户里向外乍一望,看到老师像梦一样飘然而过,那么突兀,他一瞬间愣住了,连推窗呼叫恩师的时机也错过了,更不消说跑下楼去追赶恩师。这是恩师留给他的最后一面。
多年来,陈芳允一直处在悔恨和懊丧之中,他一直为自己没有追下楼去向叶师问一声好而追悔,他说:“我至今心中常常觉得非常对不起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