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扬眉剑出鞘
指挥步兵,但在军校里学的却是炮科,所以对炮并不陌生,也不算外行。
他立即让人清理炮台,发现尚有一些劫后余生的火炮可用。让他感兴趣的是,其中竟然有几门是大口径海岸炮。
最大口径305毫米。
德国克虏伯公司产品,1880年制。
这在当年可是标标准准的高精尖武器,威力大得很。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看上去还是威风不减,老而弥坚。
毕竟是德国货啊,质量那是真没得说。
力道是有,就是射程不够远,不过这还得看你怎么用。
谭启秀把炮台上剩下来的炮兵集中起来,不是号召他们和自己一起拼命,而是让他们就地隐蔽,同时交代一个任务: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硕果仅存的几门炮伪装好、保护好。
咱们现在手上就这几个宝贝了,以后还得派大用场。
谭启秀坚守要塞,依靠的是清一色步兵——翁照垣带来的丁荣光团。
真如空战
一直以来,天空都是日机的天下。
它们横冲直撞,肆无忌惮,想炸谁就炸谁,想轰谁就轰谁。
不要说军用目标,无数民宅、百姓、价值连城的珍贵图书……
跟丫拼了。
中国空军马上就要上场了。
地点:上海真如机场。
这里停靠着南京中央航空队的20多架飞机。
当时南京政府航空署的草头班子没搭多长时间,所谓中央空军才刚刚从空架子里面走出来。
飞机有一些,都是从早先的北洋军阀那里接收过来的。种类型号五花八门,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一应俱全,称得上是中国式的“八国联军”。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性能很差,跟日本战斗机没法比。
人呢,比飞机还难找。
那会像翁照垣这样的猛男实在是凤毛麟角,一般人看都没看到过飞机,就更别说敢开不敢开了,而且飞行员的要求也高,不是说是个人都能上去凑个数的。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跟黄埔军校一样,广州革命政府在北伐前后也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开办了航校,但飞行毕竟是个复杂的技术活,不能像黄埔生那样,上了一半课,提了支枪就去打仗。那得慢慢来。
可飞机总得有人开啊。这任务就落到了归国华侨身上。在航校学生没毕业之前,这些人就暂时挑起了担子。
按照军政部长何应钦当时的想法,他们都是中国空军仅有的一点种子,非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牺牲掉的。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飞行员们报国心切,但却一直未被允许轻易与日机作战。
不需要你允许,日机们主动来了。
沪宁线上的真如车站是19路军临时指挥部所在地,又是中方输送兵员和给养的重要枢纽,日军不在这里多炸两把自然很不过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5日,终于爆发了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空战。
当天上午,日本轰炸机群飞临真如上空,同时有从“凤翔”号航空母舰上飞起的舰载攻击机5架(有说3架)左右护航。
空防警报长鸣。出击。
中央航空队9架“八国联军”腾空而起,如鹰之展翼,向日机俯冲杀来。
双方的战斗机立刻缠斗在了一起。
早期中国飞行员们的空战技术谈不上有多么高超,经验更等同于零(打内战就他们自己在天上飞,只要记得往下面扔个炸弹就可以了),但战斗热情都很高涨。
比如这位——印度华侨朱达先。
他原先据说是在印度闹过革命的(不知道与甘地熟不熟),后来英国人要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