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不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
    1998年,北京市秀水北街3号的美国驻华使馆大厅里,很多人都排着长队,争抢着申请签证出国;而在旁边的窗口,只有一个女子,在填写《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理由一栏写的是:留在中国搞环保。廖晓义的身后空荡荡,她的每一次选择都与众不同。

    她说,放弃绿卡对她有着划分人生阶段的意义。因为这是个“摘帽子”行为: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就是不想被人看轻她“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同样,她此刻也不想被人误解为在美国无所事事才回到中国搞环保。还有一个原因,她看了一个电视剧《绿卡族》,她很不喜欢这个称谓,这更加坚定了她做个“环保人”的决心!

    放弃绿卡,让她想起了已去世的父亲,心潮起伏。

    1993年夏天,廖晓义第二次办理赴美探亲签证,准备申请绿卡。出国前,她专程到成都向父亲告别。离开成都时,步履蹒跚的父亲坚持到火车站送她,孤零零地伫立在月台上,望着火车渐渐远去。岂料这竟成了他们父女的永别。

    1994年早春二月,卢光特病危入院。守候在病榻前的两个儿子征询他是否将在美国的大姐叫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卢光特摆摆手,叮嘱两个儿子:“千万不要影响你姐姐申办绿卡。”

    2月18日夜晚,老人心情平静地交代两个儿子要将他的骨灰撒在他寻找党的路上,然后默默地辞世了。

    时隔很久,弟弟才将父亲去世的消息通知已拿到美国绿卡的廖晓义。惊闻噩耗,正在当保姆的廖晓义悲痛不已,僵卧在地板上任由泪水滚落,任凭那个一岁的小男孩爬到她身上,用小手抚摸她的脸颊……

    1995年,廖晓义回到祖国,从事绿色环保事业,因每年不能在美国住满6个月,手持的绿卡随时可能被注销。她深知这张小小的绿卡倾注了父亲对女儿的最后一片爱心,可是为了地球“母亲”,她最终还是到美国驻华使馆毅然注销了绿卡。

    廖晓义不后悔。她相信已秉承了父亲理想主义的血脉,不会让父亲失望。她所做的关于“地球村”的事业,总有一天会彰显它的全部价值!

    廖晓义的“地球村”创建于1996年3月,全名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这是廖晓义期待已久的一个心愿,也是酝酿长达4年之久的目标。

    早在1992年,廖晓义第一次去美国待了三个月又回来,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绿色访谈录》。这期间,她听说著名学者梁从诫打算成立国内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并且召开了一个草地会议。廖晓义很想参加,但是由于当时正为拍摄《绿色访谈录》而弄得焦头烂额,最后无奈错过了。

    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据媒体报道,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时,我方代表团竟不知如何作答。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廖晓义,她开始考虑要在中国创办一个民间环保组织。

    那时候,中国创立环保组织还只是政府行为。从1978年起到90年代初,国内的环保组织,诸如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都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极少有人能够理解民间组织的内涵,也不知道它能做什么。改革开放冲破了单一官办社团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要成为民间社团生长和发展的土壤。

    1993年6月5日,当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等人举办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玲珑园会议”时,廖晓义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猛攻英语。

    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诞生。“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尽可能多地予以配合和监督。此时的廖晓义正在制作《地球的女儿》,无暇东顾。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我不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