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
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发言人坦然自若,双目盯住这个记者,思索一下,正色回答:“有。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阵掌声。发言人的回答,是用“中国的台湾省”这一表示局部的下位概念置换了“中国”这一表示整体的上位概念,巧妙地岔开了西方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在现代汉语里,同音异义字很多,音同义不同或音相近而义不同,这在书面语言里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于谈话用口语,以声传义,不见字的形体,这就有了相当的含混性。利用这种含混性,抓住同音异义的词语,就可以巧妙地把话题岔开。请看下例:
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曹禺:《雷雨》
鲁侍萍利用“萍”与“凭”音同义不同,把话题从认周萍为自己的儿子岔到责问周萍为什么打人上来。由于音相同义相异,仅一字之差,话题全改。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在新与旧、平与奇这根杠杆上,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愿意往新与奇的一端倾斜。谈话中的话题至少有一方是感兴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地岔开原来的话题。例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上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话题岔开,说:“薇薇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吗?”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孩子看见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对你的解释感兴趣,最好早杷话题岔开,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薇薇去姥姥家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一定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这是因为孩子对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她更感兴趣,对去姥姥家比火车为什么跑得快更感兴趣。所以,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话题也就随之改变了。
谈话都是在特定的时境中进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围的人物、室外的天气、室内的陈设、身上的服饰、手中的物品、传来的声音……总之,凡能进入视觉、听觉范围内的一切,都能吸引谈话人的注意力,随时可以成为交谈的话题,特别是当这些事物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在强烈的心理震动下,常常会下意识地中断谈话去关注正在发生的激变,这就为岔开原来的话题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可供转换的话题。第21回讲了一个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曰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刘备在惊慌落筋之后,机敏地利用眼前出现的天气变化,从容地说了一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谁是英雄的话题轻松地岔开,自然地引出畏不畏雷的一番谈论,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从而化险为夷。正如后人赞诗所言:“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如何把拒绝说得动听
说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忽视细节问题。在职场上说话有很多的讲究,诸如有些话不能明说,有些话不能直说,需要拒绝别人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话要说得委婉含蓄等等。这些都属于职场上说话的细节问题,只有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弄得一团糟。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