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冰火两重天
和分歧。有人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论断:“雇工到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按马克思的计算,19世纪中叶,雇工8人以下,自己也和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是“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就是小业主;超过8人,则“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争论前后持续6年,连风云一时的“傻子”年广久也被牵扯其中,差点深陷牢狱。因年广久名气实在太大,才逃过一劫。所以,袁芳烈与《温州日报》推出周人正这个典型,确实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局势不容乐观,可也不是那么悲观。即使政府习惯于以行政手段和思路解决经济问题,改革仍旧是整个国家的主流。民间的经济洪流滚滚,政策、行政的大坝可以抵挡到几时?到底是疏还是堵,这的确是个问题。1982年下半年两次调研后,袁芳烈的心态就在不动声色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盛夏,永嘉瓯北镇和二村东边村头,运砂石工程车在土地上进出作业,尘土飞扬,身材精干的朱炳新站在土地边上凝望。

    英雄辈出的年代

    改革开放到了第4年,国民经济总量比开放之前增加了近一倍。全国上下一切迹象都表明这应该是振臂高呼、放手大干的一年。

    春节刚过,尽管很想过完元宵节再出门,但钱金波还是叹息着对母亲说:“我18岁了,家里生活困难,我不能再在家里白吃饭,我要出去打工。”于是,这个神态谦和的小伙子背上简单的行李走出了山村。

    周成建的人生是在一片模糊与混乱中展开的。他出生于石坑岭,一个在温州地图上都不显眼的小村落,地处偏僻。以至于功成名就后,他偶尔开车回家,也需不停询问才能找到返乡之路。

    上一年春天,一个亲戚找到朱炳新,想把家里的承包田给他,收成时只需交200斤谷子。僵化滞后的体制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对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该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只是政策规定不许转包土地。突破限制,可能面临危险,也可能获得成功。败,则大败;成,则大成。这是打政策擦边球的成败法则。朱炳新答应了亲戚的请求。而那一年,亲戚交给他耕种的土地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飓风将要刮起之时,温州私营经济迎来了萧瑟冬季。

    就是这么有钱的柳上淡,怀揣着大把钞票却花不出去。他想投入80万元,联络十几位有技术和业务的朋友,征地3亩,合股扩大生产规模。一腔热情的他来到鳌江镇政府,请求一位副书记支持。话没能讲完,副书记一脸严肃地说:“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我告诉你,你搞资本主义的检举材料早已经到了陈书记手里。”

    政策走势变化万端,整风运动给温州经济人为地设定了一个“拐点”。其间起承转合,进退微妙,不光外人难以体会,即使对于经历这一过程的温州人来说,亦是一言难尽。“八大王”与“登山鞋厂”事件演绎出一个区域民营商人与企业沉浮的生态样本。不知道这样的悲剧是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原罪”还是必然经历的“淬砺”?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只有一点毋庸置疑,敏锐的商业神经从来不会停止跳动,只要有机会,温州人还会掀起波澜,直至扬眉吐气。

    至1982年,柳上淡已经腰缠万贯。具体到有多少钱,一则故事可以说明。他从上海回家过年准备买几支别直参。南京路外滩一家药店,因为柳上淡穿着旧大衣,营业员操一口上海腔对他说,“侬不用看,不用看了,这种东西不是侬这种人买的。”

    在广西贵港的一个农村,年夜饭的丰盛给只有7岁的徐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长大后当上报社记者的他在《那年春节,大块吃肉》一文中回忆: 我兴奋地发现餐桌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简介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目录 > 第四章 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