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
淡定有如一潭死水。
不过对于陈敏、吴邦东这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则显得轻松许多。“八大王”事件平反以后,温州城乡的活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吴邦东坐上一辆灰蒙蒙的长途汽车,从柳市一路颠簸到金华,独自一人闯天下。陈敏此时有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他们虽与郑元忠在空间上错开,可并不影响数年后三人的相聚,并成就一段传奇。
朦朦胧胧地到了金华,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大小小的行李,混混乱乱的场面令吴邦东心慌。买到一张站票,他挤上开往东北的火车。在旅客座位底下、脚底旁边,疲惫不堪的他铺上报纸,侧身钻进去,伴随晃动的火车和车厢里的浊气昏然睡去,一路向北。
初到东北的吴邦东,不知气温已是摄氏零下40多度。下了火车,他张嘴吸了几口冷空气,喉咙突然呛起来,不停咳嗽。多年后,吴邦东几经磨炼,成为郑元忠创办的精益集团总经理,意气风发。但喉咙的毛病,一到秋天就受凉发作,连续咳嗽两个月,昼夜不安。人生奋斗过程中的代价,竟然如此沉重。
在研究所工作的陈敏则逐渐不安于这份轻松但无所事事的工作。他总觉得现实与理想间存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一边是一眼到头的困惑,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未知。直到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买来面料,请人加工了5件风衣拿到市场去销售。7天后,5件风衣全部卖出,每件赚20元,共赚了100元。
数着100元,陈敏认准服装业有前途。他与同学各出500元,从胶鞋厂购买了一捆帆布,自己动手染成蓝色做牛仔裤,将其销往市场,钱赚得不亦乐乎。
1986年市场突变,大批牛仔裤积压。陈敏另辟渠道,背着大包牛仔裤,跑到青岛、大连,一路贱卖。有过这样的经历,自称见识了市场风浪的他干脆辞掉工作,创办华联服装厂,生产男式西服。次年身家过万。
一个人的悲情韶华
当今天温州企业界几乎所有重要角色还都籍籍无名时,因为温州市委的一次任命与《人民日报》的报道,叶文贵显赫一时。
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 浙江省温州苍南金乡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私营业主成为正经八百的父母官,这又是温州人一个石破天惊的举措。
苍南金乡,相距柳市大约10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明清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叶家善于经商在当地却有口皆碑。他的祖父早年在上海开银楼,是著名乡绅。二伯父为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创始人,凤凰自行车就出产于三厂。叶文贵14岁便学会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而这时收音机才刚刚上市。
1969年,4000温州知青之一的叶文贵来到黑龙江,落户只有50户人家的偏僻山村。他劳动一天挣到8角钱,一年只能吃三次猪肉。不久,山村通电。供电局工人装好变压器,村民们特意杀猪宰羊表示感谢。知青们闻着肉香酒香,馋得要死,却没份。然而,电工一走,灯竟然熄了。村民骂声一片,堵住村长家讨说法,乱作一团。
叶文贵学过电工,断定是变压器在运输途中接头脱焊。他找到村长,说自己能修好,但有条件: 第一,杀一头猪款待众温州知青;第二,需要几天时间,队里不能减工分。心急如焚的村长完全答应了条件。叶文贵故意围着实际上几分钟就能修好的变压器转了几天——修变压器比参加劳动轻松。
叶文贵会电工的消息传到附近矿务局。矿上和矿工经常请他上门帮忙。时间一久,他发现矿务局挖矿用的铁锹需安木柄,但矿里购回的铁锹都不带柄。他知道,东北本身有大量林木,如果生产锹柄,价格绝对是优势。
找来8位知青,叶文贵说服他们每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