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走出去
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等四篇文章,呼吁加深改革开放,引起广泛讨论和热烈反响。对辛未羊年前溯后瞻,提出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交替与转折点上。
细节与洪流
……
《温州日报》头版报道叶康松辞官下海的事迹。
于是,他们在政策转变的时空交错的幻觉中,体验痛苦,也感受刺激。为了生存,他们学会了不文明的商业手段,并乐在其中。可是,政策日趋完善,市场日益成熟,消费者需求日渐理性,新商业文明需要约束野蛮生长甚至为发展不惜越轨的企业行为,使其逐渐步入有序生长的轨迹。而同时,层出不穷的假货曾经让温州人颜面尽失。清醒过来的温州人已然明了: 质量,才是商品世界的主宰。
生产力
过完春节,邓小平在浦东发表讲话,“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不行”,“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华人做的都是苦差事,开超市的台湾同胞就算混得不错。张碎唐把孩子送到台湾人的超市,“两个孩子白替你干,不要工钱,吃也自己带”。他则带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每天步行出去考察市场。半年时间,张碎唐做出决定,从事礼品业。
诸如此类的插曲总是挥之不去,沉淀于严肃冗长的温州私营经济浩荡的历史岁月中,勾起人们关于财富和人生的种种遐想。许多人听完后,心潮澎湃,似乎置身其中,自己倒成了故事的主角。
这年岁末,破落不堪的上海浦东杨高路,温州陈氏兄弟在此已游荡五天。
辞职回家的黄作兴把房间一角收拾成工作间,买了工具,研究阀门。一年后,阀门生产出来,他背着一麻袋阀门去了上海。白天跑供销,晚上做改进。他几乎跑遍上海大街小巷,画图纸用掉的草稿纸足有三尺厚。花光积蓄,生意无太大进展。黄作兴只能把家里唯一的店面卖了3万元,继续投入研究。反复试验,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高性能中压调节型蝶阀,获得世界科技发明最高奖尤里卡金奖。
经济变幻莫测,有时需要左右回环于多重政策之间,甚至背道而驰。而个体命运与经济改革两个层面跌宕起伏。那么,有多少官员甘愿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去尝试这种激活经济的实验?除非他们知道参与其中将会缔造出伟大的成果。这么做,牺牲个人之利;可不做,背上的或许就是历史的罪名。所以说,史上所有人物都是侥幸留名。这句话洞悉了世事的一半真相。
1991年6月28日,市委书记刘锡荣的照片登上了《经济日报》。
人人皆知“温州模式”,温州人自己并不认为“模式”万古不朽。他们试图不断延伸温州的商业轨迹,幸运的是其间并没有政府行政的预先设计。1991年2月,一批农民个体工商业主,以资金、实物、技术等自愿投股组合,建立农民股份合作企业。
曾经一位新华社记者撰写张碎唐报道时说,“看名字就知道他是平民出身的温州人”。张碎唐确实“平民出身”。张氏兄弟三个,全靠父亲卖柴养大。因为经济拮据,小学毕业后张碎唐成了“瓯江上的挖沙人”。
其后,黄作兴再次背上编织袋去寻求合作。又逢温州货“声名狼藉”,降到谷底。他四处碰壁,了然无希望。最后,江南造船厂看上了黄的这项发明。双方合作创办上海江南造船阀门有限公司,他的事业才从此走上了正轨。1997年秋天,黄作兴发明的防火型三合一多功能阀再次荣获尤里卡金奖。此时的温州经济业正在逐步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黄作兴所言:“以前,一火车皮的阀门拉出去才卖100万元,现在我们卖出去两个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