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寻觅中的“麻衣相士”
望谈谈中国市场的事情。
3天之后,麦戈文给熊晓鸽回了电话,他要和熊晓鸽面谈。两人很快就坐到了一起,麦戈文很认可熊晓鸽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如果给你100万美元,你将在亚洲如何投资?”麦戈文问熊晓鸽。“我要去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在熊晓鸽看来,信息技术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亚洲的这些地方人口众多,尤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技术密集型,信息技术即将普及,需要获取技术信息的人为数众多,因此,做信息服务产品将会有很大的市场。
在卡纳斯的3年,熊晓鸽学到了卡纳斯的“需求式刊物”理念以及创办行业出版物的经验。麦戈文虽然与卡纳斯是出版业的竞争对手,却有着相当类似的出版观。
麦戈文认为,IDG所办的任何一个刊物都一定要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做行业刊物的核心是做信息服务,这相当于一个行业中的第三产业。行业中的厂商确实需要有一个载体,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信息传递出去,同时他们也从载体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而对于购买者来说,除了要考察产品的技术指标以外,广告也是他们衡量产品的参考,这是行业内的厂商们乐于见到的,厂商们希望读者可以仔细阅读杂志上的每一则广告,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抱持着相同的出版理念,熊晓鸽与麦戈文一拍即合。
在一番深入交谈后,麦戈文直截了当地问熊晓鸽:“非常好,你有什么要求?想要拿多少工资?”
熊晓鸽没料到麦戈文会如此直接,面试头一次就谈待遇的事情,这是很少见的。熊晓鸽觉得机会来了,他回答道:“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也不知道要拿多少工资。这样吧,我现在赚多少您就给我付多少就可以了。”当时的熊晓鸽,年薪4万多美元。
当然,熊晓鸽还有自己的条件:“您给我半年时间,然后再决定付我多少工资更合理。但有一个条件,我要直接向您汇报工作。”
“为什么?”麦戈文有些疑惑。熊晓鸽回答:“在中国做这件事情,需要有一个懂得和理解我的人直接沟通。”
“很好,那就这么定了,我回去和公司人事部门商量一下。你是做编辑的,不知道你对公司管理方面有着怎样的能力,正好我这里有本中国台湾的《微电脑世界》,你拿回去写一个分析报告,如何能让这个杂志办得更好。”麦戈文临走时,还不忘考察一下熊晓鸽。
回到家后,熊晓鸽就开始研究如何写好这份报告。在做了大量分析和调查后,熊晓鸽写出了一份厚厚的分析报告。当时熊晓鸽的房东是波士顿有名的大律师,熊晓鸽写完报告后,专门拿去给他看。这位律师认真看过后觉得写得不错,不过也给了熊晓鸽一个小建议:麦戈文工作很忙,肯定没有时间看这么多的东西,报告最好再简短点。
于是,报告被熊晓鸽压缩成了两页,寄给了麦戈文。几天后,熊晓鸽接到麦戈文秘书的电话:“麦先生约见你。”
熊晓鸽应邀与麦戈文共进早餐,彼此聊得很尽兴,原定一小时的时间转眼间过去了3个小时。
麦戈文当时问得最多的是,熊晓鸽准备回中国去做什么。而熊晓鸽只和他谈到回中国做媒体投资,还没有涉及后来的全面风险投资。
熊晓鸽告诉麦戈文:“机会可能还是在杂志。”熊晓鸽因为在杂志社做过记者,所以就提出了哪些行业的杂志发展的机会多一些。比如,电子类、计算机类的等。“那时我就觉得未来的电子产业一定会向中国大陆市场转移,当时这个行业还都在中国台湾及国外。”
熊晓鸽的观点得到了麦戈文的支持,他让熊晓鸽先去香港工作,IDG的合同将在熊晓鸽辞职后寄到。
“何以如此信任对方?”曾有人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