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寻觅中的“麻衣相士”
熊晓鸽加入IDG的经过,这样问过熊晓鸽。在拉斯维加斯1美元赌注都不肯下的熊晓鸽告诉对方:“既然要与人合作,就必须相信对方,否则你干脆放弃他。”在熊晓鸽看来,“进入IDG就算是一场赌博,我和麦先生也是一场对赌”。

    1991年8月,仍在卡纳斯公司的熊晓鸽被派到了香港。熊晓鸽决定利用这段过渡时间回一次老家。他先从香港到深圳,这是他去美国5年后第一次回国探亲。此时的深圳,似乎遍地是机会,到处都是梦想着创业和赚钱的人。

    熊晓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那时正好有很多外地人过去开发深圳,创业者很多。我遇到很多大学同学,坐到一起时,听到他们每个人都在计划自己做公司或项目,他们缺少的就是风险投资基金。有梦想,有项目,就是缺钱。”

    中国的发展势头,让熊晓鸽想起了他初到美国硅谷时看到的情景。不过,中国的创业者谈论的大多是房地产、股票和办公司,而绝少有人提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东西,他们获取的科技信息太少。这些信息更让熊晓鸽认定,此时回中国做信息类刊物是正确的选择。

    1991年9月,熊晓鸽探亲结束后回到了美国。他主动找到老板艾伦,提出了辞职。艾伦非常意外。艾伦深知熊晓鸽的实力,熊晓鸽一走,他负责的那些事没人能接手。艾伦让熊晓鸽继续做一段时间,等找到接替的人之后再交接。

    熊晓鸽和麦戈文沟通之后,麦戈文表示理解。不过,因为卡纳斯公司和IDG是竞争对手,所以艾伦不得不让熊晓鸽离开办公室在家里办公。

    就这样,熊晓鸽在家中为卡纳斯公司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后,于1991年11月加入IDG。

    出手如此之快

    1991年11月6日,熊晓鸽正式到IDG工作。麦戈文也没有想到,熊晓鸽的第一次“出手”会来得如此之快。

    1991年8月回湖南老家探亲后,熊晓鸽又顺便去了趟北京。他见到了当时计算机世界的社长许金寿,闲聊中提到了《国际电子报》。当时美国有家公司准备和《国际电子报》签订一份合资协议,政府方面也已经同意,但是美方因为突然的风险变故而决定中止协议。这让许金寿很头疼,他知道熊晓鸽在行业内有些实力,于是想请熊晓鸽帮忙解决。

    由于工作交接的问题,熊晓鸽一直没有时间解决这件事。到IDG上班后,熊晓鸽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了如何解决许金寿的难题。熊晓鸽拨通了许金寿的电话,说:“我现在已经在IDG工作了,要不就让IDG和国际电子报合资吧!”许金寿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爽快地答应了。

    1991年12月,在加入IDG的第二个月,熊晓鸽以IDG董事长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再一次来到北京。这次他是专门来谈IDG和国际电子报的合资事宜的。当时他的想法是将《国际电子报》并入IDG的《计算机世界》。

    熊晓鸽和中方的代表都是老熟人,双方见面后,只谈了半小时,就签下了合同,这个速度也让麦戈文见识到了熊晓鸽的人脉关系。之后,《国际电子报》正式并入《计算机世界》,并在后来改刊为《网络世界》,成了业内的一本领先杂志。

    熊晓鸽小试牛刀后,麦戈文又交给他一个任务。这一次,熊晓鸽让麦戈文看到自己在投资领域的潜质,同时这也成为他真正进入风投行业的转折点。

    早在1989年底,麦戈文就在中国投资了一个叫“太平洋比特”的公司。“太平洋”,源自麦戈文和他太太成立的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创业公司;“比特”,来自北京理工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

    1989年10月,麦戈文用太平洋公司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简介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目录 > 第三章 寻觅中的“麻衣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