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诞生前夜
    1993年12月,周成建突发奇想,用料160余米,耗时一个月制作了衣长4.64米、胸围5.4米的巨型风雪衣,中央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8分钟,并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周成建也因此被称为“风雪衣大王”。

    不久之后,一家专卖店在温州五马街开业,整条街道铺上了巨型红地毯。毫无疑问,这一事件照旧引发轰动,主导者还是那个爱出点子的裁缝——周成建。

    品牌的欢乐

    1993年,温州第一个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口号,并制定了“358质量工程”,即从1993年开始,用3年,使温州主要产品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5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质量意识潜入企业文化,雅戈尔一件衬衫要经过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少于4—12条细则要求,从领头、口袋、袖子、扣眼到门襟里襟,其左右对称皆限定在1-2毫米之内。

    此时,很多企业还在数量上发展,结果是痛苦的产品积压。

    受此启发,有的商贩一方面提高衣服的质量,另一方面引入时装设计理念。

    那一年,有了设计概念的裁缝们真正赚到了钱。这种做法暗合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对名牌崇拜成为品位的表现。

    在当时温州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五马街上,汇集了当时国内比较流行的服装款式。这一天,周成建在街上逛,突然发现一个事实:一些质地和做工都不怎么样的服装,仅仅因为衣领后面多了一个小标签,价格竟然比自己一针一线精心缝制出来的衣服高出好几倍。他一口气走完整条五马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个不起眼的小标签就是钱。在这天下午,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

    1993年8月,周成建以其几年经营获得的收入,出资100多万元创办了温州市美特斯邦威制衣有限公司,开创了美特斯·邦威系列品牌。

    当时温州的服装企业大多“钟情”于西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周成建另辟蹊径,确立以休闲服为主导产品。

    周成建的快乐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实上,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的姿态表明了对这种快乐的赞赏。

    这年夏天,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费雷、皮尔卡丹和海内外400家服装服饰企业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同样是在8月,新中国第一本时尚杂志——《时尚》创刊。一年后,《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问世。

    在这种行业品牌迅速发展的同时,周成建在经营模式上享受到了更大的欢乐。他的经营模式后来被称为“轻资产模式”,没有自己的工厂、工人,所有的成衣都是由其他服装厂OEM(代加工),物流也采取外包形式,而且他的专卖店主要以加盟店为形式,将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风险转移出去。

    这16年的坚持,并非只是这一“轻资产模式”的坚持与成功,背后的企业管理、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市场营销与定位、物流配送等,无论哪一部分出现问题,美邦就不可能有今天。

    所以,当很多人在佩服他“阿甘精神”的同时,在服装面料行业,相当多的人不由感叹“他是服装业的天才”。

    周成建的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已经显露无疑,动力来自于其强烈做大企业的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四章 诞生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