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产江湖,风云再起(1998~2007)
1998年1月,作为朱镕基房地产顾问的王石来到北京,朱镕基听取了他对房地产走势的看法。次月,朱镕基在讨论房改方案的会议上提出要求:“要做个决定,今年下半年停止福利分房。”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发布,正式“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福利分房成为了历史,住房商品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全国上下都在抢着搭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很多单位抢购住房,分给职工,房地产市场为此红火了一把。1998年,商品房成交量从1997年的9000万平方米一跃而为1亿2000万平方米。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但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如预料中那样继续红火下去,进入1999年,市场又是一副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的沉闷表情,让开发商们心里直着急。过去的单位团购没有了,大家只好把眼睛盯住普通消费者,楼市刮起了打折风,打起了价格战。北京的房价一度打到七折。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0年。2000年,个人消费占到了全国房地产消费的70%,个人已经成为了买房子的主力军。房地产的消费模式完成了从“批发”到“零售”的转变。个人消费的增加带来的是房贷的增长,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个人房贷规模达到6600多亿元,较之央行出台《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的1997年,增长35倍。
2001年,楼市不温不火的局面结束了,房改之后积蓄的能量集中爆发,房价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第一季度,北京房价的涨幅达到97.3%,令人目瞪口呆。楼市的暴涨一方面是因为房贷利率降到了最低点,买房出租,收益率都比银行的利率高;另一方面,当年股市暴跌,挤出的资金涌向了楼市。在首届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经济学家樊纲面对几百位房地产商,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在座的是中国最为幸福的人!”的确,对于开发商来说,这是苦尽甘来的好日子。
这一年,随着天鸿宝业挂牌上市,高悬8年之久的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解除,开发商的幸福时光锦上添花。
房价的暴涨很快激起了质疑的声音。2001年年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发表了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魏杰认为,房地产已经产生了比1993年更严重的泡沫,而“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当时,魏杰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这句话虽然为他在普通民众当中赢得了不少声誉,但并没能阻止房价在此后几年的继续疯涨。
2002年1月26日,《中国建设报》头版“权威预测”专栏刊登了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学会副会长包宗华的署名文章《2002年不是房地产业的冬天》,对魏杰的观点进行批驳。此后,围绕“房地产泡沫论”的争论不断升温。
“泡沫论”引起了朱镕基总理的关注,按照他的要求,建设部组织了调研,并提交了《关于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报告》,总理的批示发人深省——“防止房地产过热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
当年5月,建设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查处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虚假广告、面积短缺、合同欺诈等问题;国土资源部出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土地协议出让,新一轮土改开始了,上一轮土改解决的是土地使用“有偿”还是“无偿”的问题;这一轮土改解决的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公开化、透明化的问题。
2002年8月26日,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