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础
过去几年,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上有以下特点:消费品价格没有上涨、股票市场萎靡、但房地产市场价量齐升。自从200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上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增加(达到近6年最高增速)、消费品价格依然没有上升、房地产价格受到遏制、股票市场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重要的标志是蓝筹股的交投趋于活跃)。可以预计,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房地产的价格将进入休整期,中短期内价格不会继续大幅度上升,对炒作资金的吸引力会有所减弱。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也就是说,上游来的水(货币增量)很大,但下游最大的三个湖中,有两个湖(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吸收的水量有限,湖面(物价、房价)基本不上涨,那么剩下的一个湖(股票市场)将承担重要的分洪作用,其结果就是湖面(股价)会不断上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保持,大量资金必然进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上升就将得到宏观面上最大的支持——货币政策的支持。
现在的问题是:货币供应量未来的增速是否能一直保持目前的高水平?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复杂心态。中国人民银行的长期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但中短期内是要解决当前的通缩,因此过去几年央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可是增加的货币,并没有非常有效地解决通缩,却导致了局部的房地产泡沫,这使央行认识到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控制资金无节制地流向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都在增加,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达到近几年新高,使得央行开始重新担心通货膨胀的隐忧。如果在当前货币增速的情况下,未来几个月没有通货膨胀的迹象,央行就不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尽可能保持下去。
此外,让央行更加头疼的,还有一个“人民币汇率”问题。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海外广泛形成,但央行无法长期阻止升值的大趋势,可以做到的是尽量延缓升值的时间以及缓和升值的幅度。当海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强烈的同时,中国政府有能力在近几年内控制人民币不升值、或者升值幅度大大低于预期,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吸引力反而会更大,吸引的国际资金会更多,导致的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会更大。因此,观察国内货币供应量情况时,要密切观察中国政府的态度以及海外的综合反应,作为股票投资者,纯粹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最佳的情况是上面所描述的情况(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幅度总是小于预期的幅度),而且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越长,因升值预期无法满足而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量就会越多,对于国内股市的上涨就越有利。
过去几个月,央行已经动用了约四千亿的债券和票据来加紧回收基础货币,但货币供应的增速似乎还在增加。这是央行于2003年10月采取提高储备金率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经济正迅速融入整个世界经济体中,央行不可能同时控制住国内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这三个重要指标,如果央行中短期内非要保持人民币不升值,敏感和逐利的国际资本将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这将使得中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得更快。2003年上半年就发生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的主要精力似乎都放在回笼货币上,但实际的结果却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在不断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外资(包括很多投机的外资进入中国。
根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央行每天购入的外汇相当于6亿元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其结果是导致了外汇储备进一步的快速增加,反而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更多的理由。这是很难解决的悖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