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叩问历史: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
同一个旗帜下统一起来。当然,欧盟绝对不是民族和单个国家政府的终结。

    但是,官僚体系诞生的那一天也埋下了自身毁灭的种子。官僚体系是自身权力和地位的保护手段,它通过严格的管控、课以重税和垄断所有重要领域,阻止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某些朝代管控较松,如宋朝和明朝初年。但即使是在这些时期,也没能够像欧洲那样,发展起独立的富人阶层和强大的资本家阶层。

    官僚体系如常运转,直到15世纪世界发生改变,欧洲步入现代社会。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不再仅仅是农业,还包括工业。这也意味着一些因素开始变得非常重要,比如教育,因为创造财富需要的是精明的头脑,而不仅仅是手把锄头掘地;比如技术创新,因为工业不仅创造出生产手段,还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激励。创新精神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精神。创新精神提出问题,然后去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进取,因此势必与既有权威及旧的生产方式发生冲突。

    李约瑟认为,这个时候,中国的官僚体系碰到了障碍,它不能够使自己服从于新的权威和科学方法,不愿意工商业继续推动创新。此前通过旧有方式取得的成功,富有权势的既得利益集团,地位日渐巩固的儒家思想(主张稳定压倒一切),都意味着旧的体系依然存续。同一时期,西方在工业、技术和企业的合力之下日渐强大,继而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价值创造,进而带来财富。

    1792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Lord Mc Cartney)精心筹划后来到中国,在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皇帝。这个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场景是清帝国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贸易请求,也因而带有几分这个古老帝国对西方世界的睥睨韵味。事实上,当时英国真心希望开展对华贸易,以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600个箱子里,装满了行星仪、地球仪、天文望远镜和各式各样最新式的数学仪器。至少在麦迪逊等学者看来,乾隆皇帝和他的朝廷未能,并且也不愿意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巨大进步,已经显露出几分清帝国疲弱和无知的迹象。

    扯远了,还是回到1912年,继续我们的故事。

    民国时期:经济遭遇更多灾难

    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均GDP已降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随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极其糟糕。1890~1952年间,人均GDP年增长率为零(经历了好几次经济衰退),根据麦迪逊的估算,整体GDP年均增长仅为0.6%。这意味着生活水平基本上陷于停滞。1928年国民党掌握了政权,宣布了部分减税措施,如裁撤厘金税(清咸丰时期为镇压太平天国筹措军饷而对国内土货交易征收的一种税),并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进口关税(外国势力继续通过协定关税获得关税收入,直到1943年条约港口被废除)。国民党中央政府在上海设立了中央银行,引进纸币发行,当时央行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不断印钞,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主要是军费开支。纸币的泛滥导致1937~1941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此间经济的积极方面表现为外国对华投资较为繁荣,截至1933年,中国GDP的2.5%是外国企业创造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将近一半投向上海,其余主要投入东部沿海铁路建设。铺设铁轨长度从1890年的10公里,增加到1950年的22238公里。当然,这些外国投资并非纯粹的商业投资,尤其是在许多领域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后来的形势急转直下,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华北地区几乎被夷为平地。八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入国共内战,经济政策或国内经济状况没有任何改善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均GDP已降至1890年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又输掉了60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经济之路简介 >大国经济之路目录 > 第一章 叩问历史: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