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
话题。中国等国家认为自己在IMF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因此,期望变革。这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投票权比重以及高层职位。但还有一些更基本的问题需要搞清。下面我们就从细节问题入手来分析IMF的改革。
IMF的投票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能搞清其中的细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世上有两物,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程。一为香肠,一为法律”。这也同样适用于IMF投票权问题。
大致来说,投票权是这样决定的。在二战后成立之初,IMF按照各国GDP、贸易总量及其他一些因素分配各成员国的投票权。将这些因素放入IMF投票权计算公式求出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份额。但此后,世界格局显然发生了变化。爱尔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于法国、德国等邻国扩大。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经济增速较美国和欧洲要快得多,希望得到更多话语权。但同时,尽管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变,但美国仍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GDP的30%,不过其投票权份额仅约为17%。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控制着32%的投票权,是目前为止投票权比重最大的经济体,所占份额相对于其经济规模来说过大。但任何经济规模相对缩小的国家(如比利时、卢森堡)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投票权。而如果一些国家要得到更多的投票权,必须有另一些国家削减自身的投票权。因此,重新协商投票权份额将是一个极富政治性的进程。
同时,除经济规模因素之外,许多国家对于美国享有的否决权颇有微词。美国拥有16.77%的投票权比重——这听起来很高,但如果考虑到美国经济规模占世界总产出的30%,就会发现美国的投票权比重已少于其本该拥有的比重。为了弥补美国较低的投票权比重,美国在IMF享有否决权。按照IMF规则,任何重要提案或改革都需要获得85%的投票权才能通过。因此美国在IMF重大议题决策上享有“一票否决权”。如果像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希望的那样,让美国放弃其否决权,就需要分配给美国更大、更公平的投票权比重。而更多的投票权从何而来?
历经多年的谈判协商,2006年IMF成员国通过了一项投票权改革提案。这是自IMF成立以来首次对投票权进行改革,但影响甚微。发达国家仅放弃了2.6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投票权比重从2.98%提升至3.72%。许多国家抱怨欧盟阻碍了投票权改革的进程。由于这项改革需要美国国会的批准,所以在2009年G20峰会前仍未通过。不过奥巴马政府应会继续致力于推动此项改革。
IMF投票权份额的改革还没有到位,还需再次审议。2010年1月,IMF将再次对投票权分配进行正式评审。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均希望通过此次评审获得更多投票权。但这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熟悉前几轮谈判的人都不愿重新启动对话,因为这将引发更多棘手的问题。许多欧洲小国仍会顽守本国的份额。美国的否决权问题依旧会引发众多分歧。尽管美国经济目前面临困境,但仍处于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因此美国国会也不会同意放弃否决权。
G20峰会的另一个突破是决定改变IMF以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董事会成员的选拔机制。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成果,打破了IMF和世界银行只由欧美国家执掌管理的惯例。今后IMF董事会成员的任命将根据个人能力和经历决定。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胜利,也是美国的胜利。此前,IMF是欧盟主导的机构,由欧洲人担任执行主席,目前执行董事会24位执行董事中有7~10位来自欧洲。因此,这一改革让美国有机会加大话语权,同时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个胜利,从此它们有机会任命IMF的执行董事,对其他董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