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什么是真实的MBO?
重要的参考指标。在所有的这些公司中,收购价格全部大幅度低于股价,最高的仅仅相当于股价的39%(宇通客车),最低的相当于股价的12%(特变电工)。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在收购中大大贬低了。这与美国的高额溢价收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上市公司,还有很多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了MBO,这种MBO变相控制了上市公司,因此管理层获利更大。鄂尔多斯集团和张裕集团都属于这种类型。由于非上市公司信息并不公开,使得MBO定价的透明度比上市公司更低。

    在MBO定价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价格偏离合理水平的问题。作为管理层,是最了解公司的实际价值的。在向政府和监管部门申报材料的过程中,虽然有中介机构参与,但一手的信息仍然由公司管理层提供。政府监管部门在信息获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这样MBO定价的结果自然有利于管理层。

    在一些特定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管理层为了取得低收购价格,会急不可耐到什么地步。2005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为了达到激励公司管理层的目的,2005年8月23日,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五部委曾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优先安排再融资,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2006年1月,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也明确规定,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按规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规定很清楚,如果管理层要实施股权激励,必须要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可是,按捺不住的公司管理层,居然趁股改机会实行捆绑式的股权激励,把管理层自己作为股改的收益方。典型的公司有中化国际、中信证券等。

    MBO中的竞争

    竞争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美国MBO过程中也充满了竞争。管理层收购并非一帆风顺,一旦有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介入,公司管理层就未必能够如愿。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KKR收购RJR Nabisco公司中,一开始就是公司的原CEO罗斯·约翰逊为代表的管理层要对公司实行MBO,而KKR是作为竞争对手出现的。最终,KKR战胜了管理层,作为权益投资者入主公司。约翰逊得到了一笔数额不菲的退休金,退出竞争。恰恰由于这种竞争,使美国MBO在定价、融资、保护投资者方面对收购者造成强大的制约力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购的公开和透明。

    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已经发生的MBO中,只有丽珠集团由于出现了竞争者而未取得成功,其他大部分MBO都是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由管理层主导完成。中国的MBO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其他外部力量几乎不能渗透到这个过程中。这种排他性一方面来源于行政壁垒,另一方面来源于管理层对拥有公司信息的绝对优势。由于缺乏竞争,MBO变成了管理层的独唱戏,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就难以保证了。

    媒体对此用讽刺性的比方描述很多中国式的MBO:我要买下一个装着钱的钱包,而结账时我恰恰要用这个钱包里的钱来支付,因为我买下了我当然可以动。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MBO逻辑。在没有竞争、没有任何制约机制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公平公开公正的MBO呢?!

    MBO中目标公司股东的地位

    “股东”这个词,在美国和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的意义完全不同。在美国,股东是上帝,是公司一切运行活动的中心。管理层所做的,就是要为股东创造财富。在中国,股东是被圈钱者的代名词,是可以被忽略和蔑视的一个群体。这种差别,在MBO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简介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目录 > 什么是真实的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