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与企业“自我进化”
*员工流失率从40%降低到15%
他们还重新梳理了整个公司的业务过程:
1、询盘报价和样品开发
2、审核“核价单”和签订购销合同
3、制作订单样品和大货生产的前期准备
4、大货生产和验货
5、运输
6、收款结算和盈亏计算
最后,通过讨论对业务过程的重新认识,各个部门达成一致结论:要实现三个改变目标,与各个部门都有关系,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关系。改进整个过程成为他们的焦点。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他们按照沈老师的指导,根据“完全客户满意”原则对业务过程进行了内部客户的确认,明确了在整个价值链上谁是客户谁是提供者,提供者的工作就是要完全满足内部客户的要求,以便内部客户在上一位的价值上增加价值,直至传递到外部客户。当整个公司进行此项工作后,大家的情绪开始变得平和,争吵变得少了,各类自发的沟通变得多了。
为了让三个“改变目标”落实到行动计划上去,沈老师提供了一份《双赢承诺协议书》和《目标行动计划书》。各部门达成对内部客户的承诺,以及要实现承诺所需要进行的“改变”承诺。业务承诺书由部门之间签订,改变承诺书由部门与公司之间签订。并把这两项承诺分解到各自的《目标行动计划书》上——包括跟踪监控方法,自我评估以及在全公司范围内跟踪和衡量——以便执行。
当所有部门都制订出目标和行动计划之后,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行动过程。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各个部门还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源自于CQ的“组织能力”发展的滞后,任翔飞根据沈老师的设计,在全公司的管理层中开展了“组织能力提升”训练计划,来配合大家的“改变计划”的实施。经理、主管以及未来管理者带着各自“改变目标”参与到此计划中来。重点是三项“组织能力”的发展:(1)、相互配合的组织能力;(2)、共同愿望的组织能力;(3)、看清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组织能力。所有参与者包括任翔飞,带着目标进入训练过程,然后马上回到实际工作中应用。此时,沈老师也带了一个教练组配合他们,及时辅导这些系统工具的应用。CQ整个公司上下开始用同一种“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用同一种“行为模式”动作。
第一项“相互配合的组织能力”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演练,公司在沟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有了主动沟通的意愿,并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即使在沟通感觉到不很顺畅时,他们也会运用“辩护和探寻”(改善心智的工具)来发现客观的资料,尽量减少主观的猜测,练习用“开创性的语言”来提高沟通的效果,并运用反思的工具来检讨自己在沟通语言、行为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当订单加工的过程中遇到跨部门的难题时,相关的部门责任人也会运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开会,沟通协调出解决方案。而不是以前一味用“领导出面解决”或“冷战”的办法。所有学员的感觉是:现在的工作氛围明显比以前轻松了许多。任翔飞说“办公室杂音”少了。
第二项“共同愿望的组织能力”通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各部门多能正面描述一些复杂问题改进后的理想状态,并围绕着“客户完全满意”的价值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员工/部门对例会的感觉从以前每次都感到“头痛”到现在主动提出开会需求,并积极参与。在休息室、午餐时,能够看到或听到员工在主动讨论并解决各类业务问题。
第三项“看清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组织能力”的训练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实战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降低或消除了CQ公司的七项额外成本,由于订单准时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