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
这次航行进行了长篇而详尽的报道,它记录道,在那些日子里,美国人的“一切谈话,都是以中国贸易为主题”、“每一个沿着海湾的村落,只要有能容五个美国人的单桅帆船,都在计划到广州去。”

    两年后,美国国会正式任命了第一位驻广州领事,他是31岁的“中国皇后号”货物管理员、曾经当过陆军少校的山茂召。从此,一条新的贸易通道被打开了,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木帆船往来于两大洋之间,其中吨位最轻的“实验号”竟只有84吨,以至于到了广州后,没有人相信它来自1·13万海里外的地球另一端,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可见一斑。

    对于北美的商人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广州的英文名称——Canton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在1789年,马萨诸塞州东部福克县的一个小镇被命名为广州镇,乔治·斯蒂华特在一本研究美国地名的著作中提到,在美国23个州里,都有以Canton命名的城镇或乡村。

    从1786年到1833年,美国来华的商船达到1004艘,仅次于英国,成为对华贸易的第二大国。

    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这些故事,最生动地呈现出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已经在地平线的远端露出了壮丽的桅杆,世界被贸易“绑在了一起”,正如詹姆斯·沃森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全球化所下的定义——“日常生活的经验,经由物品与理念的传播,最终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标准化文化表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黎明年代,东方的中国无疑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上,它有无以替代的成瘾性商品――茶叶,有制作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同时,它还有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它的商人集团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能力。在任何一个意义上,它都是不可战胜的,甚至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最大的全球化得益者。

    然而,历史的悲剧正埋在这里。当数以千计的帆船带着“狼人般的饥饿”远航至此的时候,帝国的决策者仍然无动于衷,他们决定背过身去,拒绝一切的变化。

    1792年9月,乾隆57年的秋天,也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驶进广州港的103年之后,英国派出的第一个官方访华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驶往中国,团长是英王乔治三世的表兄马戛尔尼勋爵。

    在本书所描述的两千多年里,总体而言,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中国近代史》的作者、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说,“东西方文明各自处在光辉而孤立的状态,相互间知之甚少,的确,东方和西方迥然不同,两者没有碰撞。”

    可是,当时光之钟走到十八世纪末期之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光辉而孤立”的状态终于要被打破了。马戛尔尼使团就是这两大文明在官方意义上的第一次“非亲密接触”。

    在一开始,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景仰和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象《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使团中的斯当东、约翰·巴罗等人详尽地做了日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英使觐见乾隆纪实》一书。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这是使团成员约翰·巴罗的真实观感。

    清政府委派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洗衣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的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在英使团的船只行驶于中国内河时,官员们强迫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简介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目录 >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