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九章 1945年:接收之乱
的厂,按损失的程度,给以赔偿。”他还拟出了准备接办的日商纱厂名单,纱锭总数约30万锭。谁知在那时,宋院长正一门心思地筹建他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荣尔仁的建议书当然不被采纳。仅仅1个月后,行政院就决定所有敌伪纱厂全部由国营接收。荣德生以老资格实业家的身份向政府上书,他忧心忡忡地写道,“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亦是与民争利,以后民营纱厂恐更将不易为也。若论国家经济,统治者富有四海,只须掌握政权,人民安居乐业,民生优裕,赋税自足……若措施一差,误入歧途,虽千方百计,终难平稳。因知富强非难事,只在用之当与不当耳。能用民力,不必国营,国用自足。不能使用民力,虽一切皆归官办,亦是无用。因官从民出,事不切己,徒然增加浪费而已。余近见政府措施孽谬,有失民心。”荣德生的这段表述可圈可点,至今是普世道理,可惜不为当政者闻。

    可笑的是,荣家想从接收大战中分一杯羹的梦想落了空,而他们的原有家产的收回也费尽了心力。申新一厂、八厂在战时被日本人占领,它的很多设备被拆装到了日商丰田纱厂,国民政府在接收时全当敌产没收,并入中纺建,再不返还荣家。福新三厂、六厂也同样被日本人占据,接收乱景期间,其粉麦粮仓被粮食部特派员全部接收散卖,到发还时只剩下两个空荡荡的厂房。申新四厂在战时迁移到汉口,日军陷城后未及搬走,在那里留有2万纱锭和400台织布机,当荣家派人前去收回时,发现联勤总部的第二修理厂已经在那里开工了,厂房里的所有纺机早被当作敌产没收。荣德生很感慨地说,“接收手续之烦,过于创建……层层推诿,官说官话,不顾民瘼,比之日人,不相伯仲。数年之间,变质至此,大可慨叹。”其失望之情跃然纸上。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桩对荣家来说更惊心的事情,那就是70高龄的荣德生遭到了绑架。事发1946年4月25日,荣德生在去江西路总公司的路上,被三个冒充为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绑匪掳走,绑匪开价100万美元。荣德生被绑票,新闻轰动全国,蒋介石震怒,下令限期破案,淞沪警备司令李及兰因此引咎辞职。34天后,荣德生以50万美元被赎回。又过了37天,警备司令部宣告破案,15人被捕,其中8人被判处死刑。荣家为救老爷子四处打点,先后又化去60万美元。荣德生还亲自登门向指挥破案的军统局老牌特务毛森致谢,送上金表一只、金笔一对。毛森因本案声名大噪,后来当上了上海市警察局局长。数十年后,根据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有关人士的回忆,荣案幕后的主导者不是别人,正是毛森自己。

    企业家在战后的遭遇宛若一部辛酸史。八年前,从东南沿海随国民政府千山万水迁至大后方的企业大多成为了无人照顾的“弃儿”。1945年8月,因为实在不堪压迫,130名内迁工厂代表集体到行政院请愿,要求给予贷款、协助复员。宋子文在接见他们时轻描淡写地说,“中国以后的工业,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自动化机器上,你们这批废铜烂铁,济得什么事呢?”闻者顿时手脚冰凉。

    到1946年的5月,368家迁到陪都重庆的企业只有3家迁回到了东部,却有349家已经歇业。那些被国营化的企业也是复苏乏力。经济部承认,到1947年,从日伪接收过来的2411个工业企业,只有852个实际上恢复了生产。

    工业萧条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二是通货膨胀持续高烧。国民党政权自执政以来,就对农村改革缺乏热情和经验,其支持者主要来自城市,而现在,城市工人也站到了这个政权的对面,工人罢工此起彼伏,据苏珊娜·佩珀教授在《剑桥中国史》中披露,在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全国有记载的罢工及劳资争议为278起,可是十年后的1946年,光上海一地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十九章 1945年:接收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