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九章 1945年:接收之乱
了中国的纺织工业。

    据何廉的回忆,他曾与宋子文就纺织业的国营化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他以《总原则》为根据,认为政府应该立即把接收的轻工业交给私营企业经营,他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敌产作为政府股本搞联营形式、或者规定条件出租,或者干脆估价后出售给私营企业,以充分利用他们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也有益于市场竞争。”宋的回答是:“纺织工业的管理并不十分困难。而且,政府需款孔急,轻纺工业非常有利可图,为什么要让私营企业家获利,而不让政府这样做?”1946年6月23日,上海市商会特别电请南京政府行政院,认为“自政府接收敌伪工厂物资之后,耽于近利,不惜以此为弥补赤字财政之不合理计算,设立中国纺建公司、中国蚕丝公司、台湾糖业公司等,於显然违反经建原则之下,展开与民争利之压迫,以致与此有关之民族工业,危如累卵”,提出为“维护民族工业,已经国营之中纺、中蚕、糖业等公司,迅予改归民营”。此电没有得到回复。

    在民国企业史上,孔祥熙对银行业的突袭以及宋子文对纺织业的收网,是两次具决定意义的“经济战役”,两个数百年间均由民间经营的、生机勃勃的重要产业从此被彻底的国营化。国民政府把接收的敌产归为国有,使资本国家化,进一步充实了国家资本的力量,从产量计,国家资本从此控制了全国煤的33%,钢铁的90%,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电力的67%,水泥的45%,纱锭的37%,织布机的60%,此外,铁路和银行早已被完全掌握,一个强大而垄断国家资本主义格局全面形成。统计显示,到1948年上半年,国家产业资本已经占全国产业资本总额的80%以上。

    杨小凯在他的经济史笔记里评论说:“不幸的是,抗战胜利后,这些日本私人资本大多被转化为中国的官僚资本,不但在接收过程中因贪污和不同单位争夺资产而受损,而且以后成为官商不分、制度化国家机会主义的工具……这个国营化也是中国后来制度化国家机会主义的基础,它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之一。”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突发急病在重庆去世。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他一直在为工厂的复兴忙碌着。早在去年的9月,他与陈光甫、卢作孚等人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工商国际开发会议,所有的人都看了战胜的曙光,范旭东连夜拟定了战后复兴计划,其中包括扩充天津的永利碱厂、修复南京铔厂、完成四川的铵厂和硫酸厂工程以及在湖南新建炼焦厂、玻璃厂、水泥厂等等,扩建和新建工厂总数为十个,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为此,范旭东向美国进出口银行申请贷款1600万美元。1945年初,在陈光甫的居中帮助下,美方同意了他的申请,不过要求国民政府居中担保。范旭东郑重其事地向行政院上递了借款报告。数月下来,渺无音讯,范数次催促,竟得到宋子文托人传来的转告之词,“如果宋先生出任永利董事长,借款合同可立即由中国银行指令纽约分行签署担保。”范愤而拒绝,他对永利老臣、宋子文的哈佛同学孙学悟说,“近因胜利,看见我们许多高官厚禄的老友,伸长手臂向空中乱抓,实在不过意,但若辈乐此不疲,民族休矣。”

    不久,行政院正式批复,对永利的担保申请“不予批准。”范旭东忿极攻心,一病不起,终于黯然弃世,终年只有61岁。在逝前,昏迷中的他用手拼命向空中抓去,嘴中大喊,“铁链——”,其临终遗言是,“齐心合德,努力前进。”

    范旭东毕生拼斗于中国化工业的振兴,生为此虑,死不瞑目,实在是本部企业史上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以书生意气投身商业,日思夜想,全为报国,数十年间惨淡经营,无中有生,独力催孕出中国的化工产业。在他的周围环绕着侯德榜、陈调甫、李烛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十九章 1945年:接收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