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 费解一斑
了;实事求是,应该说虽然满纸是汉字,连起来却不知所云。

    2.明朝后期,以袁宏道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反前后七子的复古,创为清新流利之体。日子长了,因平易而人视为浮浅,于是钟惺等竟陵派想以幽深来补救,却一滑而成为晦涩。其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变本加厉,如卷八《上方山》条:

    地生初,岩壑具已。其为怀襄,荡荡汤汤,其为天龙神物,倾塌排触,孰测所然欤?人游游处处,言言语语,山受名伊始焉。有初古名者,有傍幽人炼士名、以名者,有都邑郊焉、近晚名者,有人古莫至、山今未名者。名不厌熟,山不厌生,至不若所不至者深矣。(文字、标点依北京古籍出版社本)

    这是可以直说而曲说,可以浅说而深说,内容本来平常,却使人感到如雾里看花,似可解而又煞费思索。

    像这样因故作艰涩而费解的文学,幸而内容典重的不多,看看,知道有此不足为训的一格自然也好;如果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费心思,似乎略而不读也无不可。

    (五)因行文过简,没有把应该说清楚的内容交代清楚,也会造成费解。例如:

    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为了表示费解的情况,只断句)问题出在“不替孟明”上。“不替”是“不撤换”的意思。照文理,“不替孟明”和“孤之过也”像是连续说的,可是这样读,意思显得离奇。其一,派孟明出师袭郑是秦伯自己干的,孟明不能负责;其二,上文也没有提到应撤换而未撤换的事;其三,如果是说现在,你撤换他也就罢了。何必再犯一回过呢?这个疑团,清朝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七记他父亲王念孙的意见,解释说,据《文选·西征赋》注,断定“不替孟明”是《左传》作者的插说,意在交代一下对此事的处理,因为孟明无过,所以不撤换他;其下应有“曰”字,之后才是秦伯的话。这样考索,合情合理;只是就原文说,未免简得太过了。

    2.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说“归宁”,话像是在娘家说的;看下文,话又分明是回婆家以后说的。意思缠夹,问题出在少说一个“返”字;如果写为“吾妻归宁返”,不就云消雾散了吗?

    像这类的费解,我们无妨根据上下文,试着增补一些字;这虽然未必能够百分之百合于原意,只要化不合情理为合情理,也就可以满足了。

    (六)为了表达难言的感情或不好直说的思想,有时不得不隐约其辞。这样写出来,读者看到,如捞水中月,像是摸到一点什么,再一想又似是而非,因而成为费解。这种情况大多见于诗词。例如:

    1.李商隐《碧城三首》的第一首:“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词藻、声韵都很讲究,读时甚至有很美的感觉,可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正如冯浩注所说,“向莫定其解”。2.纳兰成德《鹧鸪天》:“马上吟成鸭绿江,天将间气付闺房。生憎久闭金铺暗,花笑三韩玉一床。添哽咽,足凄凉,谁教生得满身香。至今青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文字依自写字幅)“间气付闺房”,“生得满身香”,显然有所指,可是指什么呢?难于捉摸。

    像这类的费解,一定要弄清楚底蕴自然很难;不过思想感情的大致情况还是可以由字里行间窥察到的,只要八九不离十,阅读时能够心通而获得一些同感,也就够了。

    (七)由于修辞的要求,或立异以为高,有时偏偏不照语言习惯说,因而成为费解。例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文言津逮简介 >文言津逮目录 > 五 费解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