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招商遇冷伍氏逃避 商欠究因纵议天朝
承无比伤感道:“十三行兴旺时,有二十六行,现在,十三行即将成为四行了。”
“抚院出面招商,条件优惠。”
潘振承不由想起他申办行帖时的情景,严济舟为了阻挠他进十三行,绞尽脑汁说服抚院下抚谕联保甘结,众行商为了一己之利,拼命反对再增加行商……
“潘翁在想什么?你看多少家洋行合适?”
潘振承掐断思绪,模棱两可道:“行数不宜多,亦不宜少;多了,会摊薄生意;少了,应付不来。”
“新旧共九行,图个吉利。”李湖干脆利落道。
三天后是每旬一次的例会,偌大的公堂,包括总商在内共五名行商。自从严知寅、章添裘、黎南生打入臬狱,每次例会清静多了。前一次例会眼前还有八人,多少有些人气,现在放眼过去只有四人,一把把红木座椅空在那儿,往昔热闹的情景不时在眼前晃动,潘振承油然生出一股凄怆感。
小山子开始加第二道水,潘振承的梭子眼黯淡无神地看了看同仁,慢腾腾道:“这是十三行成为四行后,首次议事。议事主题是配合抚院招商。抚院拟增五家洋行,招商条件极为优惠,捐输可减到最低限度。”
石如顺问:“何为最低限度?”
潘振承道:“一两都不用捐,这得有一个前提,申办者不足五人,才有可能免捐。如果申办者踊跃,可能会采取拍卖方式,捐输多者为新行商。李抚台要求我们五位行商,每人至少动员一名商人参与申办竞标。另外,抚院还会在广州街头广贴公告,吸引殷商积极参与。”
陈原全问:“结果会热闹,还是冷场呢?”
潘振承道:“很难说。我们还是办好自己的事情吧,每人至少动员一名行内散商或行外殷商参与。”
会议非常简短,散会后,行商分头去物色申办对象。潘氏父子心中都有合适的人物,潘有度瞄准了做盐商的叔叔,叔叔曾发过话,在南海学宫读书的长耀如果考不上举人,就让他做行商。有度来到叔叔家,没见到叔叔,有度把话直接说给堂弟长耀听,长耀听说行商帖子这么容易办,立即就答应参加巡抚召开的招商会。
潘振承的人选则是跟随他三十余年的伍国莹。
自从潘振承安排有度做同文行的总办,伍国莹慢慢从同文行脱身。伍家六年前就在十三行街开了一家经营瓷器的散货档,由他的大儿子伍秉铎打理,大事由伍国莹决断。伍国莹完全脱离同文行后,伍国莹放老大出去跟启官的胞弟潘振联做盐商,自己带着次子三子经营瓷器。
伍国莹最初追随潘振承时,潘振承还是个经营瓷器散货档的散商。潘振承把瓷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里面也有伍国莹的一份功劳。伍国莹另立门户做散商,自然选择老东家经营过的瓷器生意。伍氏瓷器档立即在百多户散商中崭露头角,前来看货买货的外商络绎不绝。
伍国莹家住西关西来街,街北是著名的华林寺。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远渡重洋,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来到中国传教。他最初登岸的地方被后人尊崇为“西来初地”,达摩在广州建筑的寺庙叫西来庵,顺治十一年西来庵重建,改名为华林寺。伍国莹不信佛,老大秉铎铤而走险贩私盐,弄得伍国莹心神不宁,打烊后绕道来到华林寺烧了一炷晚香。
回到家,次子秉钧、三子秉鉴坐饭桌旁等。秉鉴抢着给爹爹倒酒,喜不自禁道:“爹爹,孩儿下午上河南的瓷厂,回来时,在渡口看到抚院公告,招商充实十三行公行。爹爹,我们也去申办吧,有了官帖就可以开洋行,爹爹还可以戴红顶子。”
秉钧不以为然道:“我当什么好消息,还要等到爹爹回来才说。十三行街贴了好些张抚告,爹爹早就看到了。”
“爹爹,我们申不申办?”秉鉴急切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