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冷战年代 4
Missiles,ABM)达成某些协议。更有意义的是,美苏两国之间的贸易,长久以来由于政治上的龃龉本已濒临窒息状态,随着60年代进入70年代,却开始欣欣向荣。一时之间情况大为看好,前途一片光明。

    前途其实并不光明。70年代中期,世界开始进入所谓“二度冷战”的阶段(见第十三章)。这段时间与世界经济的大变化相始终,也就是1973年起绵延20年之久的长期经济危机,于8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潮(见第十四章)。然而超级强国竞赛中的对手,一开始并没有警觉到经济气象起了变化,它们只察觉到一件事:在产油国的卡特尔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功行动之下,能源价格出现了三级跳。现在看来,此事加上其他几项发展,似乎表示美国控制世界的地位逐渐有下降的迹象。可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毫无所觉,还对本身经济实力的稳固沾沾自喜。比起欧洲,经济发展的减速对美国影响显然小得多;而苏联呢——上帝若要毁灭谁必先令其踌躇满志——还以为自己一路顺风,一切都照着计划顺利进行呢。继赫鲁晓夫而起的苏俄头目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agnation)。可是当时在勃列日涅夫看来,世界形势确有几分值得他乐观的理由,单就其中一项,就可以令他理直气壮:苏联从6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请看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已经突涨4倍。

    经济事务除外,当时尚发生了另外两件关系密切的事件,以今观昔,似乎也波动了超级强权之间势力的平衡。首先,在美国纵身跃入一场主要战争,出现多种看来代表美国挫败及不稳定的迹象。越战一事,使美国全国人心颓丧,意见分歧,各地混乱的暴动示威反战游行,在电视上频频播映,一位美国总统因此下台。10年鏖战(1965-1975年),美国如众所料,在大败之下无功而退。意义更深的则是,越战道破了美国的孤立。因为遍数美国之众友邦,竟没有一国派兵前往与其并肩作战,甚至连象征性的助阵也不曾有。美国为什么要去蹚这一趟浑水,为什么不顾敌友的警告——美国盟邦、其他中立国家,甚至连苏联都劝美国不要介入——却要把自己纠缠进这场注定毁灭的战争呢?此中缘由,实在令人费解,只有把它当作一片扑朔迷离、令人困惑、充斥了偏执的历史浓雾。迷雾之中,但闻冷战中众主角摸索的脚步声。

    如果说,越战还不足以证明美国孤立,那么1973年发生在犹太赎罪日(Yom Kippur)的阿以之战,总可以更一步的证明了吧。多年来,美国已经让以色列发展为它在中东最亲密的盟友,而这场战争,便发生在以色列与由苏联供应装备的埃及和叙利亚之间,以色列的飞机和弹药都不足,形势紧迫,只有求美国火速支援。然而欧洲各国友邦,除了依然坚持战前法西斯尾巴不放的葡萄牙外,竟然一律拒绝伸出援手,甚至不准美国飞机使用美方在其境内的基地进行援以行动——最后美方物资是经大西洋中部葡属的亚速尔群岛(Azores)才运抵以色列。美国政府认为,阿以之战与其利害攸关——外人实在很难悟出其中的道理——事实上,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甚至还正式作出核战警告。这是古巴危机以来,此类警告首次再度出现。基辛格其人,干练玩世,而此举正是他一向厚颜无耻缺乏诚意的标准作风(当时他的总统大人尼克松,正在白费力气苦战,想要避免不名誉的弹劾下场)。可是基辛格的夸夸其谈并没有动摇友邦的立场,它们担心的是自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其重要性胜过对美国区域性策略的支持。美国再天花乱坠,唇焦舌燥,也不能说服大家相信它的区域性布局与对抗共产之战息息相关。阿拉伯国家经由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发现了一种有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八章 冷战年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