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2章 挽危局傅作义自不量力
可行的方案,这样可以带走自己的基本部队,保住基本的根据地。不过,退守绥远也有困难,一是只能带走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他带不走;二是西北有马鸿逵,难以合作;三是绥远物资缺乏,地广人稀,运输补给困难。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不战而放弃平津去保守绥远一隅。

    傅作义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案是暂守平津,扩充实力,争取美援,以待时局变化。

    他自恃手中兵强马壮,解放军一时对他无可奈何,认为“目前局势严重,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威胁华北的生存”。因为当时华北解放军3个兵团正分别围攻太原,西出归绥和南下平保线作战,兵力未集中。自己的兵力与华北共军相比占有优势。只要东北野战军不入关,单是华北解放军对其构不成致命威胁。他认为,东北解放军经过50多天的连续作战,没有四五个月的休整补充是不能入关作战的。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国民党军队面临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联合打击,是撤是守,对于蒋介石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1月3日,南京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紧急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乘华东解放军正集中兵力准备举行淮海战役、济南地区防守兵力较少的时机,傅作义南下袭取济南,以后即在山东作战。这一方案的优点是既可撤出华北部队,又可牵制华东解放军,使其不能全力进行淮海战役,从而减轻徐州“剿总”刘峙集团的压力。不利的地方是从平津地区南下济南,要经过近千里的解放区,沿途必遭重大损失。因此,第二个方案是将傅作义全军径行南撤,第一步海运青岛,第二步再海运江南。

    蒋介石虽基本同意将华北部队南撤,但对不战而放弃平、津,却心中充满矛盾。

    一方面,徐州刘峙集团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前途凶多吉少。如果徐、蚌丢失,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即暴露在解放军的直接攻击下,因而急需增加徐蚌战场兵力,并加强布置长江防线,而华北傅作义集团是唯一能够调动的兵力。因此,蒋介石极想将傅作义集团南撤。

    另一方面,若撤出傅作义集团,就等于放弃平、津,放弃华北,在政治上必将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能否安全撤出这支庞大的部队也是个问题。如从陆上南撤,要经过辽阔的解放区和黄河天险,成功的希望很小;如从海上南撤,运力不足,时间上也来不及。另外,如果傅作义固守平津,可以牵制东北、华北解放军一个时期,便于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御。

    蒋介石认为,“东北军事虽然失利,但在关内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基础丝毫没有动摇。与共匪实力比较,仍然居于优势”,“华北国军战意战力均佳,且已有坚强部署,共匪窜犯占不了便宜去”。“傅总司令作战精神与战略之运用,均极勇敢周备”。只要“适时加强战力,整个战局无虞”。

    蒋介石还把挽救华北危局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10月底,他在北平召集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训话时说:“戡乱必胜的关键在于以美苏为主要对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美苏必战。苏俄必败,美国必胜,美国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蒋介石在是退是守的问题上犹豫难决。

    11月4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蒋介石一纸电令将傅作义召到南京,参加最高紧急军事会议。

    蒋介石认定华北守军已处于夹击危险之中,因此为了集中兵力在徐蚌地区同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决战的需要,同时避免华北守军坐等被歼,主张放弃平津,将傅作义的4个兵团近60万大军南调。

    蒋介石的意图是,集中兵力在徐蚌地区一决胜负,一举扭转中原进而改变全国形势。即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北平: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北平: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02章 挽危局傅作义自不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