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2章 挽危局傅作义自不量力
徐蚌失利,还可以促有江南半壁河山同解放军打持久战。为此蒋许傅以“东南行政长官”的要职,希望能够令傅作义动心南下。

    傅作义与蒋介石共事多年,深知老蒋的为人。虽然蒋介石器重他的才干,并将整个华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他,但他心中明白,他毕竟不是蒋的嫡系,蒋介石一贯排斥异己,一旦撤至江南,人为马俎,我为鱼肉,几十年苦心经营的血本迟早要被蒋吞个精光。况且傅作义发迹的本钱是第35军,起家的根据地在绥远,他的嫡系部队如第35军等绝大部分士兵是绥远一带人,故土难离,傅作义是很难将他们带往江南的。更为重要的是,傅作义盱衡形势,认识到跟着蒋介石走到底,未必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傅作义认定自己不能离开华北,任凭蒋介石说得天花乱坠,傅作义就是不离开华北。

    傅作义的理由十分充足,那就是撤总是要撤的,但现在还不是不战而撤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兵力损失一定很大。需要经过最少3个月的休整方能入关。3个月内,傅作义凭现有的50多万部队完全能够支撑华北局面,支持华东徐蚌会战。

    傅作义慷慨陈辞:“南撤方案非不得已时不可实行。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东南是偏安,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如果轻易将半壁河山拱手让人,会影响国际威信。”

    傅作义的一番大话竟然说服了蒋介石。蒋介石最后决定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

    为了鼓励傅作义据守平津,蒋介石除将华北党、政、军、经大权交给傅作义全权处置外,还允许他不经过南京政府直接接收美援,答应用美援的7万只步枪和2亿发子弹补充傅作义所部。

    傅作义回到北平后,从11月中旬开始,采取措施,重新调整了部署。

    1948年春,阎锡山根据他守太原的经验,曾向傅作义反复推销其“堡垒战术”。阎锡山认为,傅作义的“机动战术”对付华北共军的游击战术,可奏效于一时,但对东北数十万大军就不起作用。对付共军进关的有效办法,就是采用“堡垒战术”,即在“唐山至塘沽、天津之间筑碉堡一万个至两万个”。

    阎锡山说,东北共军欲进关内,非攻碉堡不可。这些碉堡既可吸住其不能前进,又可消耗其实力。假使每个碉堡能消耗其100人甚至可能200人,即可获得胜利。“倘使得了几次胜利,则何患美援不至。美援一至,剿匪之功,便可成矣。不这样做,恐死无葬身之地了”。

    当时,傅作义自恃实力强大,不需采取如此消极的战法。但彼一时,此一时也。现在,傅作义开始考虑使用这种消耗战术了。

    于是,他加紧征集民工,大力加强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塘沽海港的外围工事,并亲派“剿总”副总司令宋肯堂进驻塘沽,督导,检查北宁路上的护路工事。还多次指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市长杜建时,加强天津城防,使“大天津堡垒化”。

    傅作义意识到,东北解放军进关后,在兵力上将形成优势。为此,制定了一个扩军20万至50万人的计划,争取数量上的平衡。他下令河北、绥远两省加紧扩兵,每县编组1至3个保安团,并下令将地方保安团编人正规部队。同时,指示各省,抓紧征购粮食,以备战时之用。

    在兵力部署上,缩短战线。他并未按蒋介石的要求,将主力集中于津、塘、唐地区,而是将他的嫡系部队17个师置于平绥路东段和北平以西地区,确保西撤绥远的退路;将蒋系部队25个师配置在北宁线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地区,阻挡东北解放军入关,并保持海上通道,以便形势不利时各奔东西。

    他将蒋系中央军之第4、第9兵团部,第13军、16军、31军和傅家军第35军、101军、104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北平: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北平: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02章 挽危局傅作义自不量力